本报记者宋昊阳
27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时任工艺美术所所长的孙立荣将风筝会从遥远的西雅图留在了潍坊。27年后,84岁的孙立荣早已退休在家。在与本报记者的交谈中,孙立荣娓娓道来了那些关于风筝会的往事,并对潍坊风筝未来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记者:当年您是如何想到要筹办风筝会的?
孙立荣:谈到风筝会的发起,就不能不提到当时任美国西雅图市风筝协会主席的大卫·切克列先生。1983年,他来到了中国,当时大卫先生被造型精美的潍坊风筝所深深吸引,已经有了举办风筝会的打算,只不过当时他希望将举办地设在他的家乡西雅图。经过我们的努力,最终成功地说服了大卫先生,把风筝会留在了潍坊,后来潍坊就成为了国际知名的“世界风筝都”。
记者:您如何看待风筝对于潍坊的影响?
孙立荣:应该说,风筝会的成功举办,实现了传统艺术与现代经济的结合,促进了潍坊的改革开放,带动了经济建设和旅游事业的发展,提升了潍坊的国际知名度,现在潍坊已经与上百个国家与地区建立了文化交流关系和经贸合作关系,潍坊走向世界,风筝是功不可没的。
记者:如今的风筝会与最初几届相比有了哪些变化?
孙立荣:风筝会这么多年,变化真是很大,第一届风筝会是由政府拨款,民间筹备组织,是一次纯粹的民间艺术活动。后来走向了市场化运作,风筝会经过了27个年头走到现在,已经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商业化路子,在扩大了风筝会本身影响力的同时,也失去了当年那种,人们纯粹为交流艺术而从四面八方赶来的艺术追求。现在的风筝制作工艺也越来越简化,失去了最初那种精雕细琢的精神。
记者:现在的风筝工艺不如以前了吗?
孙立荣:可以这么说,当年艺人们把千姿百态的自然景物,纳入到风筝制作之中,经过一番去粗存精、甚至变形夸张的加工,使潍坊风筝逐步形成了造型生动、结构严谨的特点。而后,随着艺人们的改行和继承人的减少,风筝工艺正面临走向衰落甚至濒临失传的危机。
记者:曾经是否也出现过这种危机?
孙立荣:是的,解放初期,制作风筝这种传统产品的老艺人,多数都改行不干了,风筝的传统制作手艺眼看就要失传。当年,我们为此开始走街串巷、进厂进社,组织艺人归队,为解决风筝制作后继无人的问题,我们又提出创办一所工艺美术学校,培养专业的传统工艺技术人才。当时我担任美术教师,主要教学生画风筝的图案。通过几年的努力,总算使潍坊风筝工艺得到了继续传承下去的机会。
记者:您对潍坊风筝今后的发展有什么期待?
孙立荣:还是要多培养一些风筝制作的专业人才,让越来越多的人去研究风筝工艺,把风筝最纯粹的艺术精神留住。从大卫·切克列先生那时起,国外的风筝就一直致力于创新,相比起来,现在潍坊的风筝水平并没有太多提高,这也跟风筝艺人在逐年减少有关。总的来说,潍坊风筝有一个很好的历史和基础,希望有更多的专业人才来致力于风筝的传承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