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潍坊12月5日讯(记者王琳)5日,2010年山东诸城国际白垩纪陆相生态系统学术研讨会正式结束。国际权威恐龙专家徐星表示,新命名的“意外诸城角龙”与之前发现的“诸城中国角龙”虽然体型上相差甚大,但是根据研究发现,两种恐龙可能都是由原始角龙进化而来,是同宗的“本家”。
在学术研讨会上,“意外诸城角龙”和“诸城中国角龙”的发现和命名者、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徐星介绍说,“意外诸城角龙”的发现更说明了角龙类恐龙不同种群间的差异性之大,完全超出我们的想象。
徐星说,以往古生物界普遍认为,纤角龙科是比角龙科更为原始的种群,“意外诸城角龙”的发现颠覆了这一传统观念。它具有许多进步特征,而且与进步的“诸城中国角龙”同时生存在恐龙时代的最末期,增加了纤角龙科恐龙种群之间的个体差异和分异度,表明纤角龙科恐龙在晚白垩纪是与角龙科恐龙同时存在的进化比较成功的种群。
“从这两类恐龙下颚和牙齿特征之间的比较来看,这两类近亲恐龙可能是由于个体之间食性的差异进而在漫长的演化中逐渐分道扬镳,进化为不同的种群,同时生存在晚白垩的地球陆地上。”徐星告诉记者,“意外诸城角龙”的发现和命名具有很重要的古地理学意义,表明了亚洲和北美在白垩纪晚期有密切的联系。同时,为角龙在白垩纪晚期的演化提供了重要的信息,表明角龙在白垩纪晚期的演化比想象中更为复杂。
据专家介绍,纤角龙科恐龙是一种体型较小、四足行走的角龙类恐龙。它们全身总长大约2m,比角龙科恐龙要小很多。但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徐星却认为“意外诸城恐龙”和先前发现的大型角龙类化石“诸城中国角龙”,可能同是原始角龙类进化而成。据了解,前不久在诸城被发现、曾轰动一时的“诸城中国角龙”乃是首次在北美地区以外发现的大型角龙化石,证实了亚洲同样存在着晚白垩纪的大型角龙科恐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