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说“”,倒不一定说“俗”单纯就是庸俗,其实我想说的是“习俗”或“风俗”。人们习惯了某种东西后,要有意识地改变它,往往是勉为其难的。
几年前,我与几个朋友驾车围绕中国周边国家进行采访,进入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印度后,我们入乡随俗,接连吃了两个多月鸡肉。那鸡肉都一个做法,除了炸烤,没有其他花样。可能有人会问,那不是还有牛肉、羊肉解馋吗?实际上你要真去那些国家,就会发现牛羊肉都很贵,一般人很少吃得起。
等到我们进入缅甸,打前站的朋友带我们去了一家中国人开的餐馆,坐上桌,大家七嘴八舌,张口便点红烧肉、肉炖粉条、农家小炒肉,鸡肉则看都不看,说提到“鸡”字都要吐了。等红烧肉等菜一上桌,一位哥们当即眼圈一红,眼泪差点掉下来。接下来大家风卷残云,狼吞虎咽,几个肉菜顿时扒拉一空,盘子里连肉汤、肉末都见不到了。
一位朋友说:“这往好里说,只有胃最爱国。往不好里说,就是俗在骨子里,什么东西打下的底子,最要命的就是那东西,装是装不出来的。”
一年后,我又去了沙特阿拉伯,在利雅得的一次活动中,我又感悟到朋友说的这个道理。尽管一路非常在意小心,一位朋友还是犯了个小错。为感谢沙特朋友的接待,他端起一杯水说:“就让我们以水代酒,碰杯感谢各位。”当时,沙特的朋友微笑着说:“我知道你们的好意,但碰杯的方式在沙特是不允许的,因为这会让人联想起喝酒的举动。这不符合我们的宗教要义。”
我的朋友尽管认真谨慎,但骨子里还是俗人的想法,以为换了水就不犯禁忌,没想到动作和行为上还是处处犯忌。其实不只是他,换了我们也一样,有时想换一副面孔,但一不小心就把骨子里的“俗”流露出来。
后来有一次我去南方会稽山中的一家禅修中心,与一位来自台湾的著名禅师一起吃饭。饭菜当然是素斋,也就是说所有菜都没有荤腥,不过等那些菜端上来后,禅师却略略皱了皱眉头。原来,菜虽然是素菜,但厨师却将其中的一些菜做成鱼虾、鸡鸭等形状和味道,俗称素虾、素鱼、素鸡、素鸭等,几乎可以以假乱真。大家尚未动筷子,禅师便说了一番意味深长的话,他说:“既然这里是禅修中心,大家来就是为了修身养性,那么吃素斋就要好好品味素斋的味道,而不要把素菜做成肉菜的样子,让人自欺欺人地吃着素菜,眼里看的还是肉菜的外观,心里还想着肉菜的滋味。”
他的一番话让我忽然有所觉悟。确实,我以前吃素斋还挺欣赏那些菜品,吃起来似乎是牛肉、鱼肉,但实际上却是豆腐或面筋,由此我很钦佩厨师的手艺,以为这是吃素的一种境界。但没想到,其实这是人们骨子里“俗”的反映,表面上修身养性,心中却还咀嚼着肉食的味道。
俗话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从前骂人的话说“狗改不了吃屎,猫改不了喝尿”,其实说的都是一个意思,就是说很多习性是浸在骨头缝里的,要改起来没那么容易。想想当年的红色风暴将人洗心革面似乎彻底到家了,可一瞬间,人们骨子里的那点“俗气”不费多大工夫就卷土重来,就像我们内心的肉食欲望一样迸发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