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晚报数字版
站内搜索:
放大 缩小 默认
岭地没有水源 村民靠天吃饭
五万亩麦田被无奈“放弃”
  • 2010年12月10日 作者:
  • 【PDF版】

    因为无法灌溉,前台井村村民王龙全的小麦已经开始发黄。

    在平原地区,农民尚有应对旱灾的办法,而在一些山区和丘陵地带完全“靠天吃饭”的人们就无计可施了。

    在罗庄区沂堂镇西部地区,因为地处丘陵地带,没有水源浇水,有十多个村庄的村民无奈之下放弃抗旱,涉及小麦1万余亩。据不完全统计,从该地区往西的4万亩麦田也遭遇了此种“尴尬”。

    天气太旱,很多人没种上小麦

    在沂堂镇沂西岭村往西,近半个小时的车程,记者看到,西部地区是一片丘陵地带,放眼望去,小麦长得稀稀拉拉。据当地村民介绍,从沂西岭村往西,一直到苍山县大仲村镇都是这种地貌,而这种丘陵地的抗旱形势更严峻。

    “这里打从种麦起就没怎么下过雨,很多村民当时想种小麦耕了地,却因为没有水,没有种上。”在沂堂镇前台井村,村民王龙全告诉记者。

    在王龙全的带领下,记者来到该村南侧的麦地,在麦田中间,穿插着闲置的耕地。据王龙全介绍,因为去年小麦的收成不错,该村的不少村民都想多种点小麦。然而,天旱不下雨,丘陵地带没有水源,这些村民的打算都扑了个空。

    三个月来没有下雨,即使种上小麦的村民现在也开始担心自己的小麦还能不能盼来一场雨。“天气太旱,如果不下雨,我们只能等着,一点办法都没有。”

    据前台井村的村干部张跃银介绍,前台井村有900余口人,1000亩耕地,而今年小麦仅种了600亩左右。“现在,这600多亩小麦面临减产20%左右,而如果不下雨,减产会更严重。”张跃银表示。

    全村吃水,仅靠一眼86米的深井

    “根本没办法,我们这里都是靠天吃饭,天不下雨,很难改变。在丘陵下边的几块地还好点,而丘陵上的麦地已经快干了。”村民王龙全告诉记者。

    记者在王龙全的麦地里看到,小麦已经开始发黄了,用手轻轻一拔就可以连根拔起,而根部也开始干枯。像这种情况,不止王龙全一家。“这些岭地想抽水灌溉,基本不可能,既没有水源,也没有条件,无奈之下很多人放弃抗旱。”王龙全说。

    前台井村村干部张跃银告诉记者,目前,前台井村全村吃水依靠上级扶持的一眼86米深的井。“抽出的水仅能供村民吃水用,缺乏灌溉的麦苗比山下细弱稀疏得多,因为缺水,小麦的产量也不高。由于地处丘陵地区,用地下水灌溉小麦的可能性很小,而农民吃水也就靠这一眼井。”张跃银告诉记者。

    “人能吃上水就不错了,哪还敢考虑小麦!”在附近的贤孝庄村,60岁的吴佩海的五亩麦地同样无水可浇。记者从沂堂镇党委了解到,贤孝庄村有200余户村民,700多人吃水全靠村边的一眼井,而小麦遭遇大旱,除了等下雨,别无办法。

    无法浇水,5万亩小麦被“放弃”

    张跃银告诉记者,村里曾经考虑过打井,但是困难较大。“村里吃水的井就有86米深,而要打一眼能灌溉农田的机井要超过一百米深,这几乎是平原地区的三倍。另外,打一眼井要10万元左右,全村农田灌溉需要四眼井。先不说时间是否来得及,光这40万元就是个问题。”张跃银说。

    据了解,像前台井村一样,沂堂镇有十几个丘陵地带的村都遇到这样的困难。沂堂镇一位姓孙的副镇长告诉记者,该镇4万余亩小麦全部遭遇旱情,目前,全镇都在发动百姓进行抗旱,但是除了平原地带具备浇水条件外,有1万亩丘陵地带的小麦面临无水灌溉,村民无奈之下“放弃”了抗旱。

    “目前来看,全镇的小麦将面临大幅度减产,如果年前不下雨,至少减产30%。现在虽然有一部分抗旱资金,但是面对丘陵地带的小麦旱情来说没办法。有一些村庄正在申请打井抗旱,我们在积极协调。”孙副镇长表示。

    而据了解,除了沂堂镇的1万亩小麦遭遇被村民放弃抗旱之外,从沂堂镇往西丘陵地区的小麦也面临被放弃抗旱。据不完全统计,共涉及小麦的面积超过5万亩。

    文/片 本报记者周广聪马峰

放大 缩小 默认
五万亩麦田被无奈“放弃”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