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晚报数字版
站内搜索:
放大 缩小 默认
麓台清辉照人来
五百多年明代麓台书院重现浮烟山
  • 2010年12月10日 作者:
  • 【PDF版】

    文/本报记者韩杰杰片/本报记者吴凡

    从汉代丞相公孙弘,到南燕国太子慕容超,从明代尚书刘应节,到清代大儒韩梦周、阎循观……麓台留下了众多求学佳话,也是文人谈书论道之地,对潍坊的文风繁衍起了重要作用。然而,民国初期,麓台书院全部拆除,只遗旧址。

    为挖掘历史文化资源,目前数座质朴的古建筑拔地而起,潍县最早的书院--麓台书院即将重建于浮烟山。

    缘远汉相公孙弘

    相传,西汉起,浮烟山东北侧的麓台村就开始修舍兴学,文风蔓延,汉相公孙弘曾读书此处。乾隆进士阎循观写的《程符十咏诗》序言中也提到:“程符山,本名浮烟山……东曰麓台,台高一丈,下有七泉。汉公孙平津侯读书处。”公孙弘是汉武帝时的著名丞相,早年家境贫寒。他四十岁开始研究《春秋公羊传》,六十岁时以贤良被征为博士,七十岁时被推为文学儒士。公孙弘能言善辩,通晓法律文书,他的许多建议和主张受到当时世人称道并被汉武帝采纳,官职至丞相,被封平津侯。

    如今,顺浮烟山而上,在东麓,还能看到公孙弘的墓碑石刻立在田间,在北风萧瑟中透出几分沧桑。

    文人墨客佳话多

    从公孙弘碑刻处往西北约1公里,便是当地人所说的麓台书院的旧址。史料记载,麓台书院始于明朝,是潍县最早的书院。

    明朝大臣刘应节,幼时曾读书于麓台。他为官近三十年,屡建奇功,职位至尚书。后受人排挤,上书求归,1576年回乡。回乡后,他并未被仕途坎坷所牵绊,反而心怀抱负,致力于后代教育。他卖掉潍县城里的房子,出资将原在山下的麓台小书院和修真观,一起迁到山腰,修建了麓台书院,并亲任主讲十余年。

    书院建立后,麓台一带便成为潍县文化教育中心。1591年,刘应节去世时,吊唁者不绝,万历皇帝还遣使凭吊,追赠他为太子少保。

    乾隆年间,麓台书院就读人数越来越多,昌邑籍进士阎循观倡议扩大书院,建成南屋十间,东屋三间,可容百余人就读。不久,进士韩梦周也辞官前来,在此讲学27年之久,当时改称程符书院。其时,莱州、滨州、莒县等地的文人学子皆慕名前来求学,朝廷也派出学使。

    在麓台程符书院任过教的还有乾隆进士彭绍升,胶州籍举人法坤宏,吴县籍贡生汪缙以及鲁士骥等许多学者名流。他们或尊儒学,或崇佛说,用平生的才智培养出无数人才。麓台成为齐鲁大地上极具盛名的文化名地。

    然而时代变迁,清末开始废书院设学堂,麓台书院于民国初期全部拆除,唯遗址可辨。

    重建书院继遗风

    如今,为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数座古建筑在麓台拔地而起。8日,在浮烟山新麓台书院处,迈过39级台阶,便进入书院之中,内部建筑已初具雏形。为了营造古色古香的书院气息,内部建筑均由仿古青砖、红砖所制,建筑多为一层,内部空间敞亮。

    山东科技职业学院负责麓台书院的重建工作。该校纪委书记宿成山说,新麓台书院

    修建面积达4万平方米,建筑古朴、恢宏,将与浮烟山融为一体,形成绿树青砖、亭台相济、楼阁相望、山水相融的格局。麓台书院于2004年起重建,目前主体工程基本完成。

    对于重建书院的意义,宿成山说,历史上麓台书院培养了众多文人雅士,学术氛围浓厚,重建后能恢复和发展它的讲学、学术传播等功能,挖掘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且如今浮烟山周边聚集着众多高校,书院与高校交相辉映,如同湖南大学与岳麓书院一样珠联璧合,有利于繁荣当代文教事业。项目建成之后,此处将开展国际学术交流、高校教学研讨、文化展览及旅游参观等活动,还能弘扬当地的文化,提高知名度。

    此外,记者了解到,历史上潍坊书院发达,明末以来,潍县科第彬彬,人文蔚起,作为潍县最早的书院,麓台书院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放大 缩小 默认
麓台清辉照人来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