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朱锦绣 陶相银
“现在极度寒冷,所以急需孩子们的过冬物资(冬装、鞋子和被褥),这里的学生除了课本、铅笔,没有其他的书籍和学习用品,请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予以援助和救济……”20日中午,远在四川的一位藏族姑娘给本报发来一封电子邮件,希望通过本报呼吁热心读者,为冬天里瑟瑟发抖的贫寒孩子募集一些棉衣过冬。
发信人叫德青旺姆,是成都电子科技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的大四学生,一位来自四川省阿坝州的23岁女孩,也是一名爱心志愿者。
孩子们生活条件艰苦,急需过冬物资
从2008年起,德青旺姆就开始为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县温拖乡小学的孩子们四处募集扶贫物资,曾一个人坐四天的车去温拖乡为孩子送去衣物,甚至包一辆车送去热心人的捐赠物。德青旺姆深感自己力量的薄弱,“半月前的运费还没有着落。”
据德青旺姆介绍,温拖乡地处四川省的西北,与青海省玉树县接壤,属于青藏高原的一部分,冬季非常寒冷。温拖乡小学现有学生近400名,其中孤儿有近50名,“前几天我刚去看过他们,刚下了一场大雪,山路都封了,气温只有-15℃。孩子们衣着单薄,教室就像一个冻库,孩子们只能在院子里晒着太阳上课。”在温拖小学,学生们能喝上米粒和糌粑混着熬成的粥,就是一顿好饭,“因为在家里他们还吃不上这些。”
“急需孩子们的过冬物资(冬装、鞋子和被褥),这里的学生除了课本、铅笔,没有其他的书籍和学习用品,”德青旺姆说,孩子们需要一些基本的生活学习用品,他们的条件太艰苦了。
德青旺姆在日记里写着:“摸摸他们黑黝黝的小手就像摸到了冰块,看见他们紫色的小脸就想哭!孩子们太可怜了。我只想尽力帮帮他们。”德青旺姆希望通过求助信,借助本报的传播优势,让更多的人来帮助这些孩子。
让我们伸出援手,给孩子们送去阳光
起伏的群峦,厚厚的积雪,怒吼的北风,还有那片贫瘠的土地。这是一片海拔3000多米的高寒山区。仅仅是一些照片,辛酸的泪水便会模糊住善良人的眼睛。那些无助的孩子们,同样是妈妈的宝贝,却还在受冻挨饿。
德青旺姆自建了一个网页,叫“阿咪妈罗爱心驿站”。阿咪妈罗是藏语,意思为“妈妈的宝贝”。
“梦开始的地方,就是梦初醒的地方。那里有贫困,那里有悲壮,那里也有心酸。我们需要看到的是,那里还有希望。”打开阿咪妈罗天藏助学网,一段话,让人感动。
同在一片蓝天下,一端是东边的威海,一端是西南的温拖乡,相距千里,但面对这些可怜的孩子,我们不能无动于衷。风雪天,无法挡风的鞋子,让他们的小脚生了冻疮。
献爱心,不是施舍。他们虽然生活条件不好,但是和我们都是平等的。赠予衣物的同时,请给这些孩子足够的尊重。
这些生活在偏远地区的孩子们,他们渴望着,在-15℃的天寒地冻中,能不再瑟瑟发抖;他们渴望着,在校舍中读书,不再把脸冻得发紫;他们渴望着,手里磨得都辨不出字迹的书,能由一本新书来替代;他们渴望着,能吃到一顿填饱肚子的饭菜。
孩子们的渴望并不是遥不可及,只需要我们伸出一双手,尽些微薄之力,就会给他们送去一缕冬日中的阳光。
德青旺姆的求助信
尊敬的社会各界爱心人士:
你们好。我是来自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县温拖乡小学的一名志愿者,温拖乡位于德格县东北部,距离县城243公里。全乡面积278.8平方公里,海拔3620米。共664户,3364人。绝对特贫困224户,1280人。贫困户人口占全乡百分之七十。温拖乡小学现有学生近400名,其中孤儿有近50名。
温拖乡地处偏僻,交通和信息都处于闭塞状态;接壤青海玉树,这里生活的牧民一年四季除了青稞和少量的虫草,没有其他的经济来源,地理条件恶劣,常年的自然灾害,使得当地群众每年都要靠政府救济才能生活。学校暂时没有像样的校舍,贫困孩子常常吃不饱穿不暖。很大一部分孩子现已没有亲人,只能寄宿在学校或邻居家,靠政府救助。据统计调查情况来看,全乡还有相当一部分人群在更低层次生活状态。
对于原本贫困的学校,面对那么多的孤儿,仅靠有限救济,无法满足孩子最基本的学习和生活需求。温拖乡地处高寒,位于青藏高原西南部,进入8月下旬天气就开始转凉。现在极度寒冷,所以急需孩子们的过冬物资(冬装、鞋子和被褥),这里的学生除了课本、铅笔,没有其他的书籍和学习用品,请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予以援助和救济。在此我代表学校的全体师生和孩子们,向您们致以诚挚的谢意!!!
虽然他们没有一个完整的家庭,但他们都有一颗天使的心和天真烂漫的笑容;他们渴望拥有和同龄孩子一样的生活;他们更渴求一次学习的机会。如果你有能力请帮帮我们的孩子,请伸出你们的援手给他们一次关爱,只要每个人都献出一分爱心,孩子们就能拥有一个温暖的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