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聊城12月20日讯(记者 杨淑君)“这两天每天都有跑来拉赞助的,今天就来了三拨。”在聊城大学附近经营一家专卖店的店主李先生说,临近元旦,大学生们为搞活动拉赞助,他真是不胜其烦。
19日上午,在聊城大学附近的一家服装专卖店,两位大学生模样的男生正在跟店主说活动策划。一看有人来,店主李先生赶紧说:“顾客来了,改天再谈。”李先生告诉记者,那俩男生都是聊大的学生,找他是想让他赞助元旦晚会。算上这俩人,当天已经去了三拨拉赞助的大学生。李先生说,他赞助过两次大学里的活动,一次赞助1000元,一次赞助1500元,效果都不太好,所以这个元旦不想再赞助。柳园小区附近开饰品店的陈女士说,也有大学生找她拉赞助。“小店生意不好,我回绝了。”
聊城大学的小邓说,她在学院学生会外联部,每次学院搞活动,她都去找商家赞助。“这一阵忙着准备英语四级,还有学科论文,还要拉赞助。”小邓说,没有固定的赞助商家,经常被拒绝,有些商家还会临时改变赞助的数目,她都快崩溃了。
在一家广告传媒公司公司工作四年的陈先生说,商业赞助弥补了社团经费不足,也锻炼了在校大学生,但没有固定赞助商,每次拉赞助都是“一锤子买卖”,在目前学生社团比较多、可提供赞助的商家又较少的情况下,容易造成学生社团之间的恶性竞争,也容易造成一些商家不讲信用。他建议,学生社团可以寻找长期的合作伙伴,甚至可以争取以学校的名义、用冠名的方式与商家合作,一些比较成熟的社团还可以参加一些公益类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