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晚报数字版
站内搜索: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头条评论
今天的学生抄袭未来的学术腐败
  • 2010年12月22日 作者:
  • 【PDF版】

    学术共同体成了利益共同体,利益均沾使学术造假成了心照不宣的“潜规则”。仅仅依靠内部的自觉和自律已经很难防止抄袭行为的蔓延。

    □本报评论员沙元森

    为规范学位授予工作中出现的学术不端行为,山东省学位办对地处山东的学位授予单位进行了检查督促。据对抽查的33个单位统计,本年度有65人因学术道德问题未通过学位申请,其中博士1人,硕士58人,学士6人。(本报今日A04版)

    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一次检查竟有这么多年轻学子被查出学术道德问题。但凡事必有因果,这些学生在学术上的不端行为或许也是被环境“教化”出来的。

    近年来,高校中不断爆出的学术造假如同斑斑污渍玷污了所谓的“象牙塔”。远的暂且不谈,仅今年被媒体曝光的教授涉嫌抄袭事件就已有多起,即便是在学界颇有名望的教授汪晖、朱学勤也未能幸免。除朱学勤主动递交了启动学术调查程序的申请,其他教授基本都采取河北大学校长王洪瑞的策略,对外界的举报和批评不置可否,更有甚者如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教授王冷把抄袭当做家常便饭,在网上对举报者直言“本人硕士论文抄了,学士论文也抄了,你可以继续指教”。

    如果连教授都不能在学术道德上为人师表,学生东拼西凑做论文也就不奇怪了,何况很多学生承担的压力并不比教授小,教授没有论文无非影响职称和地位,而学生完不成论文,学位和工作都要随之泡汤。一些教授为了照顾学生的前途,对于抄袭行为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地放过去了,更有“精明”导师还在学生的论文上署名。学术共同体成了利益共同体,利益均沾使学术造假成了心照不宣的“潜规则”。仅仅依靠内部的自觉和自律已经很难防止抄袭行为的蔓延。9月,《自然》杂志发表文章,认为中国期刊三成以上存在剽窃,10月,《纽约时报》头版文章谈论中国学术剽窃现象。抄袭成风既败坏了学界风气,也损害了国家形象,提到中国制造业,不少西方媒体首先想到的是抄袭和“山寨”,恐怕不仅仅是出于一种偏见。目前,国内学术造假已经不是偶尔为之的现象,很多高校看得到却管不了,无非是身陷其中,拿不出壮士断臂的决心。去年,辽宁大学副校长陆杰荣涉嫌抄袭,国内五位教授联名督促其下课,最终公众听到的也只是一句无关痛痒的道歉。

    这次,山东省学位办进行检查并公开结果,让我们看到了根除学术造假的希望。今天的学生会成长为明天的“知识精英”,从他们进入学术殿堂的那一天起就应该得到严格的学术规范,唯有如此才能避免日后的学术丑闻。因为信息技术的发展,不少学生以“复制”加“粘贴”的方式制造论文,让人欣喜的是,反造假也有了技术进步,针对学术不端的“检测系统”使得造假者现出原形。有了这些前车之鉴,以后再想在学术上走邪路的学生就要考虑一下风险了。当然,我们也希望这样的检查能推而广之,事关学术道德,教授理当垂范,而不能享有豁免权。

    学术腐败积弊日久,一次检查远不能解决问题,但有了良好的开端就有了希望。在自古尊崇诚信和“知之为知之”的孔夫子家乡,对学术造假就应该持“零容忍”的态度,发现一起解决一起。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今天的学生抄袭未来的学术腐败
>>世风眉批
精英与民众的精神联系值得珍视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