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同样优秀的学生,成绩单一眼望去全是A,SAT考分无可挑剔,如何选择?为什么录取A同学,而把B同学放入待定、甚至拒绝名单?”劳伊德·彼得森说:“B是优秀生,A是优秀申请人,优秀生不等于优秀申请人,优秀生往往被拒绝……”
对话耶鲁大学 前高级招生官
劳伊德·彼得森是美国耶鲁大学前高级招生官,有20年美国大学招生经验。美国有4000多所高校,而本文涉及的是美国最顶尖的高校,即被行内称为“美国第一集团高校”———综合排名前10的院校。 申请顶尖高校需要提交个人情况简介、在校表现(包括成绩单、课外活动)、个人陈述以及推荐信。这些材料将在招生官的脑海中,迅速拼成一个“完整的你”。
父母没上大学, 没关系,告诉我们
无论是哈佛、耶鲁、斯坦佛,查看学生申请材料的顺序,第一步总是看学生的个人情况,主要查看三条:姓名、希望学习的大学专业及家庭背景,以此初步“认识”学生。 为何顶尖名校看重孩子的家庭背景?是你申请学校,又不是你的父母申请学校。彼得森解释,这个背景
可以让招生官了解“完整的你”。“如果你的父母都没有上过大学、甚至没念完高中,没关系,告诉我们这个事实!因为当我们知道,将遇到‘家族第一代大学生’,这总让我们兴奋不已!”? 名校更希望挖掘孩子获得优秀成绩的原因。“要知道,没上过大学的父母给孩子的学术帮助极为有限,可他们却获得优异成绩,如何做到的?这让我们对孩子的潜力充满好奇。”当然,彼得森补充,“如果父母都是博士,那也很好,告诉招生官!”他强调,面对招生官,一定要诚实。因为如实说出的内容,说不定就引起了招生官的兴趣,给你意想不到的加分。
缺少“成就潜能”, 无缘耶鲁哈佛
名校更希望看到学生将
能力付诸实践、造福社会。因此在基本“认识”学生后,招生官要查看学生的在校表现。鉴于顶尖名校的申请者成绩单几乎全是A、SAT高分,学生的课外活动就成了拉开差距的砝码。
“以前强调学生要尽可能多地接触社会、参与各类活动。但是现在政策变了,常春藤高校更希望看到学生‘有重点’的课外活动。学生在中学期间要有2-3个活动,这2-3个活动必须有‘连续的服务时间’。”彼得森介绍,“很多学生的课外活动都集中在12年级(相当于中国高三),原来,到了12年级,学生意识到马上要申请大学了,为了申请才参加课外活动……”彼得森无奈地摇头说,“美国高校对于申请人只有三种归类:拒绝、待定、录取,而这类学生顶多归入待定。”
此外,名校在评价学生的课外活动时,还有一条重要标准:观察学生是否有“成就潜能”。彼得森介绍,这是名校招生的又一条“规则”。“成就潜能”主要有两项指标:头衔、影响力。之所以看重头衔,是因为这表明学生曾在活动中担起某些重责;至于影响力,学校关心的是,学生曾运用自己的才能,影响过多少人?曾给周围人、社区带去怎样的影响?
推荐信一定要 最了解你的人写
在所有申请材料中,有
一份东西可以让学生从“待定”升到“录取”,从“录取”变为“待定”、甚至“拒绝”,这就是推荐信。因为推荐信代表学术机构对你的评价,而大学也是一个学术机构。 推荐信一般2-3封为宜,一封来自学生的升学顾问,此外可以来自任何老师。招生官通读之下,要查看三点:申请人是不是聪明的孩子?是不是可以应付海外生活?最后,高校希望从中了解学生的宗教、艺术、体育方面的修养,以此比对自身,查看自己是否能满足申请学生。举例来说,一名学生申请芝加哥大学,如果推荐信中提到这孩子是个足
球迷,招生官可能就不会招收这个孩子,因为芝大没有足球队。“学校如果满足不了申请者,就担心把他们招来,他们会随时转学———在美国,转学是很普遍的。” 过了通读关,招生官会进一步寻找“3条线索”: 一、学习观念。对顶尖名校而言,两个A等生,从成绩上看不出什么区别,但是获得全A的过程却是千差万别,而正是不同的过程,往往决定了他们日后千差万别的人生道路。 二、学术好奇心。如果一个学生希望入读电子计算机专业,那么招生官会关心,周五下午这孩子会做什么?踢球,还是钻到车库里,倒腾收音机、集成线路板?招生官需要看到这个孩子是否有浓郁的学术好奇心。 三、成长空间。“作为大学,我们希望孩子四年后能变得更好,所以我们会在推荐信中寻找线索,预想他们四年、甚至更遥远的成长空间。”彼得森说。 彼得森建议,学生邀请老师写推荐信,不一定要找“大牛”,先要自问:这老师喜欢我、了解我么?“建议学生去找最了解你的人写推荐信,”彼得森强调,高校特别看中来自中学、中学老师的意见。在名校作出录取决定时,越是高层次的中学,他们对学生的评价越是举足轻重。
(文/唐闻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