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晚报数字版
站内搜索: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农民、企业和专业合作社都“富”起来
莒县大姜,串起一条产业链
  • 2011年01月04日 作者:
  • 【PDF版】

    日照兴达食品有限公司的大姜加工车间。

    文/片 本报记者 刘慧娟 本报见习记者 张永斌

    “莒县大姜”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近日通过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注册并取得使用权,成为日照市继“日照绿茶”之后获得的第二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为当地大姜产业的发展迎来新机遇。莒县大姜到底有何品质优势?当地大姜发展规模有何产业基础?新申请的地标到底能为莒县大姜的发展带来何种机遇?

    农户: 

    种姜后每亩收入多十几倍

    2010年12月30日上午,天气晴好,莒县峤山镇前店村村民徐中庆从自家大姜地窖里爬上来,拍拍身上的土,看着地窖口露出了满意的笑。当年10月份开始收获的5万多斤生姜,全部封存在地窖里,仅这一项就能为全家增收10万元左右。 

    32岁的徐中庆种植大姜已经十几年了。家里有5亩地,最开始种植的是小麦和玉米,一亩地只有1000多元钱的收入,日子过得紧巴巴的。改种大姜后,他家一亩地平均能有1万斤的收成,每亩地纯收入在1万2千元左右。   由于加入了当地的大姜合作社,不用担心销路和价格波动的问题,一门心思只管种姜的农户们都开始想着扩大种植规模,徐中庆又在招贤镇岳母家的地里种了3亩大姜。“看我通过大姜挣了钱,家里不少亲戚朋友也开始种大姜,以前外出打工的一些朋友也回来找我,学技术,加入大姜合作社。”徐中庆说。这样,有了种姜先富的带头示范,周边村镇的不少村民开始纷纷“转型”成为姜农。  目前仅前店村像徐中庆一样的种姜大户共有近300户,全村1300多户居民,有20%以上是种姜大户。

    

    年出口能力达到一万多吨

    位于莒县的日照兴达食品有限公司是莒县大姜的出口龙头企业之一,负责大姜出口的收购、加工和销售,年生姜出口量达到1万多吨,主要销往日本、欧洲、东南亚等地。兴达食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荆兆生说,大姜的加工包括清洗、修剪、打包、入库等环节。  2010年12月30日上午10时,记者在日照兴达食品有限公司的大姜粗加工车间看到,几位工人将成箱带泥的大姜倒入专业清洗机器里,长2米的清洗容器内泡沫翻滚,倒入后的大姜起伏不定。公司副总经理荆兆生解释说,用泡沫和高压水枪可以更好地漂洗大姜上的泥土。随后经过清洗后的大姜通过传送带传精加工车间,工人们用修剪工具对大姜进行剪修,将一些长势不好、有伤疤的姜耳进行处理。剪修后的大姜根据产品不同进行直接包装或者先行风干。     在该公司储存粗姜的地窖里,荆兆生说:“地下五米的地窖能够自然维持在13摄氏度,不用使用空调、暖气,埋在土里的大姜储藏起来更绿色环保、不受虫害影响。”这个地下仓库里有94个地窖,每个地窖能储藏15吨大姜。   据了解,莒县大姜品质优良,色泽鲜黄、温润,姜耳粗大饱满,姜丝细腻,口味纯正,曾畅销日本、韩国、东南亚以及欧美,一度创下每公斤28元的销售神话,巨大的经济效益催生当地生姜加工、出口企业迅速发展了。  以莒县峤山镇为例,依托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以大姜产业为主的产业集群,共发展大姜加工企业120处,其中外资企业4家,有自营进出口权的企业10家,产品销售全国市场,出口到东南亚、欧美、非洲等地。

    

    订单农业串起一条产业链

    据了解,2000年初,随着国际市场对食品质量安全要求越来越高,一些国家抬高了农产品质量检验检疫标准,而2008年底,大姜出口价格由原来3000元/吨下跌到1000元/吨,毛姜收购价格也由3元/斤左右一度跌至0.4元/斤,“金疙瘩”变成了“土疙瘩”,很多姜农的大姜都烂在了地里、窖子里,大部分大姜加工企业经营困难,一些企业也随之倒闭,姜农的利益也受到了很大影响。  面对这种严峻的形势,莒县决定从提高大姜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以及抓好大姜生产的产品质量入手,将发展大姜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促进大姜产业化进程的一个突破口来抓,大力发展订单农业,以推动特色产业规范化发展。  为此,莒县引导企业依托各种专业性协会和专业合作组织,与村联合建立标准化示范基地,发展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姜农的种植、购销模式,由企业指导生产,统一标准管理。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化肥、农药经销商签订购销合同,统一采购优质化肥、农药发放到社员手中。  用这种模式,把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与姜农通过一纸合同“绑”在了一起,结成了稳固的利益共同体,形成了姜农、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三赢的局面。通过基地标准化生产,带动辐射周边村庄农业生产发展,建立起“企业连合作社、合作社连基地、基地连农户”的无公害种植模式,实现规模化种植。如峤山镇杜家沂水村大姜示范基地通过这种形式辐射带动周边十多个村庄的大姜生产。

    注册商标是“金字招牌”

    莒县工商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说,莒县借助成功注册的“莒县大姜”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又一次对“莒县大姜”的优良品质予以写证,把莒县大姜原本具备的先天条件浓缩成了吸引市场眼球的“金字招牌”。  谈及申请“莒县大姜”这一商标的原因,该工作人员说,莒县的农产品缺少品牌,很少有商标注册,名牌商标、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更是少之又少,影响了莒县农产品市场美誉度的持续提升和农产品附加值的增加。而申请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是目前国际上保护特色产品的一种通行做法。    为确保“莒县大姜”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申请工作的顺利开展,莒县政府领导与莒县工商局等多个部门和莒县有机大姜协会人员等一起,专程赶赴外地就其他地理标志申请注册的成功案例进行了深入考察和学习,并几次赴北京提交商标注册申请材料。   经过共同努力,目前“莒县大姜”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已提前一年获得了国家商标局的批准,并成为继“日照绿茶”之后日照市拥有的第二枚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放大 缩小 默认
莒县大姜,串起一条产业链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