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家黑格尔说,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
1609年,透过世界上第一架望远镜,伽利略望向了夜空,眼前璀璨的星空,让这位先驱震惊。此后,越来越多的人为众星所着迷,有权威的天文学家,也有民间爱好者。
在潍坊,也有这么一群自称“星友”的民间爱好者。透过望远镜看向夜空,是他们最大的乐趣。夜空古老而浩瀚,那些距离地球几光年的恒星仿佛尽在咫尺。
本报记者 韩杰杰
窥探星空,执着的儿时梦想
1月4日0时至5时30分,50多颗流星划过潍坊夜空,象限仪座流星雨在天际华丽落幕。
在潍北农场的棉花地里,秦国明、王新亭和杨传良三位星友,看完了新年的首场天象奇观,心满意足。
2008年起,这三个星友就成了铁杆搭档。他们聚在一起时,话题总是围着星星转,猎户座、双子座、英仙座……神秘的星座被他们讲出,陌生感顿消。
“就这么抬头一望,便难以自拔。”目前在育华学校天文社团担任导师的王新亭,说自己第一次通过望远镜看天时,只能用“震撼”两字来形容:星星密密麻麻,却各有轨迹,在天空画下美丽的痕迹。
现年46岁的秦国明是一名公务员,从上世纪80年代,他就开始将所有的空余时间,都用在了观测并记录天象上。如今,他能随意说出,天空某一角上亮亮的是哪颗恒星。能深入了解星空,是他从儿时便怀揣的梦想。
秦国明小时候,家里人总会给他讲牛郎织女、嫦娥玉兔的故事,每晚躺在田野里,他总会看着星星,想象织女和嫦娥在星星上的生活是什么样。
后来,他用爷爷的老花镜、圆玻璃瓶的厚瓶底,外加一个长纸筒,组装了他的首架望远镜。透过它,星星格外得亮,但简陋的设备,却远远不能满足他蠢蠢欲动的好奇心:月亮上到底有没有嫦娥和玉兔?到底有多少星星?宇宙有尽头吗?
怀揣着童年的梦想,秦国明在1982年考取了解放军测绘学院,测绘知识有助于了解星空。省吃俭用来购买天文杂志、自制更好的望远设备,他在窥天的道路上,从此秦国明一发不可收拾。
万里奔波,只为瞬间绚烂
2008年7月26日,秦国明坐上了开往新疆的火车。他要去伊吾县观看几天后的日全食。早在2006年,刚一得知日全食将莅临西北地区,他就确定下了这趟旅行。
在新疆,初亏的太阳像个顽皮的孩子,慢慢隐藏着身影,最后全然不见。突然降临的黑暗,让天上的繁星清晰可见,而地上的星友们,则欢呼一片。
摄人心魄的黑暗持续了115秒,太阳又探出了笑脸,光明重新降临。秦国明说,那一刻,连日的疲惫一扫而光。为了这115秒而奔波万里,值!
在王新亭女儿的眼中,爸爸每次出门都像个“逃荒”的。因为除了望远镜、照相机,爸爸身上还会挂上气垫、睡袋、地席、棉被,肩上“坐着”三角架,颇为狼狈。
为了观测的更好,星友们经常要到荒郊野外组团“看星星”,因为那里少有光污染。在野外,夏天的蚊子和冬天的严寒让人畏惧。
“不到3分钟,相机镜头已经有了霜,睡袋表面也凝结了一层厚厚的冰。”一想起4日凌晨的那场野外战,王新亭就浑身发颤。
4日凌晨,王新亭他们垫上垫子,直视苍穹。即使只留两只眼睛看天,寒气还是钻过垫子、被子和棉衣。然而,当第一颗流星划过时,他们却只剩下了兴奋。
每次去看星之前,女儿总是叮嘱王新亭,替自己许个愿望。“可每次都是流星结束了,才想起这个茬。”王新亭满是歉疚。
想找颗属于潍坊人的星星
杨传良喜欢窥天,得益于秦国明。一次,秦国明约着杨传良,到白浪河水库看彗星。那天下着雨,杨传良纳闷:这个天能看到星星?可刚看了云图的秦国明说,凌晨二点至三点,一定会晴天。
半信半疑的杨传良最终跟着去了:天气预报都不敢说哪个钟头雨会停,你敢?
凌晨过后,雨果真停了。杨传良惊了。而这不神奇,天文本身就是一门科学。
秦国明说,以前潍坊的天文爱好者并不多,十几二十人,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进来了,仅育华学校的天文社团,就有五六十人,潍坊收集的天文数据也越来越多了。
由于经济所限,他们的望远设备多数是自己组装的,一般的镜片要花三五百元,好一些的就得上千元,为了用有限的资金买到好镜片,他们都是自己组装设备。
尽管设备不尖端,但是秦国明还是在2002年8月8日,目视独立发现了一颗彗星。他立即向北京天文台进行了报告,经验证,这彗星刚于7月30日被太阳探测器发现,还尚未编号和正式对外发布。
30年来,秦国明闲下来就看书、看天,至今已经写了数十本天文日记,累计上百万字。由他设计编制的《周期彗星位置的计算器程序》,也赢得了业内的好评。
“想独立发现颗星星,这是所有天文爱好者共同的梦想吧。”他们三人,也希望未来有一天,天上出现一颗属于潍坊人自己的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