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片 本报记者孔雨童
杨丽萍把一个浓缩的云南搬到了烟台。舞台之上,西双版纳的基诺族敲起太阳鼓,亮出黝黑脊背的汉子敲一下,舞台就亮了;彝族姑娘跳起花团锦簇的花腰歌舞,海菜腔唱的高亢嘹亮,还有一位贯穿演出始终的僧人,怀抱着玛尼石,一次次如同朝圣般将它摞在舞台一侧的石堆上。
5日晚,杨丽萍享誉海内的《云南映象》在烟台大剧院上演,整场演出呈现出的原汁原味的云南风貌感染了很多观众,既有大气磅礴的几十名演员同时击鼓的场面,又有极富情趣的用舞蹈模拟昆虫的情节,杨丽萍的两场独舞《月光》和《雀之灵》让观众看得屏气凝神。“没有去过云南,但相信看到了云南最美的那些地方。”演出后有观众如此评价。
几十面鼓响彻舞台
“鼓在云南不仅仅是一种乐器,更是一种民族的图腾。”2009年,携《云南的响声》首次来烟时,杨丽萍曾如此说起云南的鼓。5日晚上,又是隆隆的鼓声敲开了《云南映象》的序幕。
一片黑暗的舞台上,伴随着如同呢喃般的吟唱,赤膊上阵的汉子们敲起太阳鼓,东边亮了,西边也亮了,一轮巨大赤红的太阳在舞台后方亮起,伴随着近乎刺眼的红色,而那鼓声也如同生命的跳动,震动人心。
“杨丽萍几乎把云南最有特色的鼓全部搬上了这个舞台。”记者看到,从西双版纳的太阳鼓,到哈尼族的芒鼓、哈尼族爱尼支系的铜镲、祈求虎神保佑时敲响的老虎鼓,每一种鼓大到人可攀在上面滚动,小到可背在身上四处行走,皆十分有特色。
每当一种鼓敲响,记者看到舞台一旁的字幕都显示这种鼓的名称和作用,用杨丽萍的话讲,鼓声传递了云南的各种文化,包含了祭祀、繁衍、祈求丰收、婚丧嫁娶等含义。
几分钟的《月光》引来五次掌声
如果说雄壮的鼓声象征了云南的阳刚,那么杨丽萍的两场独舞则最完美的诠释了这块彩云之南土地上的柔美。
第一幕中的鼓声刚落,那舞台太阳炽红的光芒一下变浅、变淡、变柔和,杨丽萍的《月光》上演,一个东方女子的剪影出现在月亮之中,芊芊双手擎出一个个变换的影像,抽象的肢体伴随着那静静流淌的音乐也如同在倾诉一般。这陡然出现的一幕,让台下的观众时而沉醉,时而激烈的鼓掌,“我不知道,这一幕肯定会让我记很久,看《月光》的时候我经常有一种想流泪的感觉,仿佛可以跟着那一双手去飞翔、去想象。”演出结束后,一位年过五旬的老教师告诉记者。
而以孔雀舞闻名的杨丽萍在全剧的最终也选取了《雀之灵》作为整场演出的最后一幕。与《月光》那种无边的圣洁感相比,《雀之灵》更加灵动。穿着洁白的带着孔雀翎的纱裙上场的杨丽萍,在淡色的灯光下如同一位孔雀公主,时而“迎风挺立”,时而“跳跃旋转”,时而“展翅飞翔”女性的肢体恰如其分延展在这种律动之中,观众的眼中那洁白的纱裙在黑暗中旋转,旋转,如同梦境一般。
在采访中团方也介绍说,傣族把象征爱情的孔雀叫太阳鸟,孔雀就是他们崇拜的图腾,《雀之灵》寄托了杨丽萍对圣洁、宁静世界的向往,而以这一幕结尾也具有这种意味。
别具风情的“昆虫”模仿
“苍蝇抖脚”“银瓶倒水”“小熊顶腰”“蝎子摆尾”……在《云南映象》的舞台上,大到从日月星辰,小到蝼蚁野兽的生活形态都被搬上舞台,通过演员的肢体动作将其模仿的惟妙惟肖。
烟盒舞的表演甫一开始,当多名男男女女用烟盒舞寓意昆虫的交配,惟妙惟肖的表演引起了观众的一阵笑声。相关人士介绍,烟盒舞是少数民族青年男女交友择偶、谈情说爱的一种方式。烟盒舞用传统的装烟丝盒作为道具,左右手各拿着一面,用手指弹击打出节拍。
贯穿始终的精神
杨丽萍的《云南》系列始终在依循着一条如同生命规则的潜在轨迹:先有天空、大地的诞生,再到生命的繁衍,期间对自然的信仰和精神的力量贯穿始终。
《云南映象》的开场,一名僧人怀抱着玛尼石一步步挪到舞台的一侧,将玛尼石放在那已经垒起的石堆上,而这一幕在演出中和演出的结尾也反复出现了几次。
除此之外,《云南映象》中,专门用《朝圣》一章来表现信徒们朝圣一幕,男男女女在舞台上拜倒,舞台上洒下“漫天”的雪花,而跪拜却仿佛不会停止。“最近很少能感受这样的精神力量了。”市民隋先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