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城一家大超市,市民在年货专柜前挑选着喜庆的年货。 本报记者 周青先 摄
本报1月7日讯(记者 赵丽) 春节快到了,不少在外工作的年轻人开始筹划回家过年的事,而给父母带多大的“红包”让不少人颇费心思。 快过年了,在省城一家事业单位工作的小李和妻子又开始为一件事情头疼了:回家给父母带多少钱合适?夫妻两人把一年的收支状况列成了一个表,一边分析着双方家庭的实际情况,一边计算着数字,作“综合评估”。 小李告诉记者,其实每次过节回老家,都要费心思斟酌一番。像平常的节日,带点东西就能说得过去,但春节是个大节日,加之路上又挤,自己一般是从工资卡里取出一笔“专款”孝敬父母,这样既实惠又方便。 不过,给父母多少钱才算合适,一直是困扰小李的问题。2006年,小李刚大学毕业,一个人没有拖累,考虑到供自己读书,抱着给家里“出分力”的想法,这年春节小李把三个月工资交给了父母。 2007年,小李开始恋爱,2008年底贷款买上房子,2009年又举办了婚礼。考虑到儿子的经济压力,这几年过年前,小李的父母总会提前打招呼,“你手头紧张,不用挂念家里了。” 父母虽然发话,但小李并没遵照执行。他和妻子有自己的考虑:大过节的空手回家实在不像样子;父母养了自己这么多年怎么也得孝敬一下;再说家里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和一大帮亲戚都是靠父母在打点,过年回家怎么也得整得“好看”一些。而除了父母这边,岳父母那边也很伤脑筋:妻子的姐姐一家春节也要回家,给多少钱姐妹俩不能差太多吧……因为这些原因,常常是在几番权衡之后,小李夫妇才能把带回家的红包金额敲定。 记者了解到,很多年轻人也遇到了和小李同样的苦恼。在一家机械企业打工的苏辉告诉记者,自己一人在济南,各方面压力都比较大,回家过年的方针是节省和实用,对此父母也很理解,而且自己带回家的钱他们通常也舍不得花。今年自己的纯收入不多,仔细考虑之后,打算春节就不给父母“红包”了,就给他们买两身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