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晚报数字版
站内搜索:
放大 缩小 默认
“帐篷哥” 北大求学记
  • 2011年01月08日 作者:
  • 【PDF版】

    一名90后大学生,因不满原所在学校的学习氛围,主动退学从山东来到北京,每天去北大旁听课程,为了省钱,他每晚都在清华大学搭起帐篷过夜。这位被广大网友戏称为“帐篷哥”的学生走红了网络。

    2010年12月31日晚,张晓天(化名)挤上最后一班慢车从北京回到济南,连夜投奔长清区的山东中医药大学的同学。他想,等到天亮后,他要问同学的第一句话是:“你们上大学到底为了什么?”  他是带着网络“光环”回来的。这之前,他每天在北大旁听,每晚在清华搭帐篷过夜,“帐篷哥”之名由此产生。  “帐篷哥”的经历像是一则励志故事,在入学一学期后,菏泽青年张晓天从山东一所理工科大学退学,选择去北大清华旁听课程,以此进入全新的大学生活。  但“帐篷哥”的思想却很难琢磨。他说自己顶多混到25岁,如果还一无所成,就回家种上一亩三分地,过陶渊明式的隐居生活。

    退学

    “咱们山东的大学也挺美,有的建得比北大还漂亮,依山傍水。”很少来济南的张晓天对济南几所大学的风光很羡慕,不过在他眼里,大学除了风景之外,那种“深层次的东西”有着很大差距。  从踏进大学的第一天起,张晓天就对自己的处境不满。他想建立一个创新社团,但老师对这个毛头小子的“创新想法”不以为意,同学们听了则理所当然地要他先拿出几项专利来,至少得有几项发明吧。  他对周围同学的碌碌无为感到惋惜:“除了通宵玩游戏,就是看小说,简直是浪费生命。”他还不喜欢自己所修的计算机专业,因为这个专业在学校并不强势,毕业生的低就业率让他提不起精神。  “社团,我看一个学校的好坏先看他们的社团,北大清华的社团很多,非常专业,连谈判社团都有。”他的语气里充满了对清华北大的艳羡。  于是,在度过一个学期后,张晓天退学了。他艰难地说服了父母,在2010年初,拎着一辆折叠自行车挤上了开往北京的火车。到北京的头一晚,他在北京西站的角落里窝到了天亮。不是来北京讨生活,他此行的目的是到北大清华听课。  不为学位,就为了接受和这两所学校的学生一样的教育。他也知道网上流传的哈佛、耶鲁的开放课程,“但我觉得要符合中国国情,就应该听北大、清华的课。”  品类齐全的课程、丰富的社团活动、隔三差五的名人讲座,一进入北大,这些就深深吸引了他,而这都是自己在原来的大学所不能享有的资源。  “很羡慕他们,那些学生也确实很厉害,自制力和上进心也很好。”他看到了完全不同的景象。

    旁听

    在北大,最吸引张晓天的,还是一种说不出来的氛围,他努力地想融入到北大的氛围中。  “人生做的重大决定越多,风险越大,成就可能也越大。”张晓天佩服自己的冒险精神。他在举目无亲的北京暂时安顿下来,他给每一个接触到的人真诚地说明自己的打算。很快,他在北大校园内的一家超市找到了一份卖水果的工作,“有宿舍住,能赚钱,还能抽时间去北大课堂旁听。”  2010年暑假,张晓天不再卖水果,他到清华大学做了半个月的保安,认识了很多保安朋友,为日后夜宿清华提供了方便。在积攒了一笔钱后,他觉得衣食无忧,于是选择去全职旁听。  英文不好,他在北大听的第一堂课就是外教上的英语,他也听北大的通识课程,听计算机课程,还有新闻、经济等。他几乎不旷课,在课堂表现上,他非常积极,完全不把自己当做旁听生。

    每天在食堂吃饭,在教室上自习,参加社团活动,听学校的讲座,他白天的生活和北大学生没有差别。只有到了晚上,他才为寻找到一个睡觉的地方发愁。不过只要能听课,一切似乎都是可以忍受的。  清华的自习室、荷塘边的板凳、自行车停车棚,都是他睡觉的地方,只有在天气转凉后,他才咬咬牙,花499元买了户外帐篷和睡袋,搬到了清华青年公寓顶层的楼道里,凭着与保安的好交情,一睡就是两个月。  晚上和衣而眠,一早收起帐篷放到保安室,借用那里的卫生间洗漱一通后,就开始了他的北大旁听生活。“很多老师都认识我了,见面还打招呼。”  他不认为在北大旁听的日子让自己的视野豁然开朗,但他认为自己至少学到了一些经验,长了见识。这里的学生固然也爱玩游戏,但是他们泰然自若,对各自的未来有比较明晰的方向,“这就是他们的EQ(情商)吧。”

    布道

    做了一年旁听生,现在回头看,他也不认为自己是一时冲动。  他觉得大学的几年是个人成长定型的关键期,如果不满意自己考取的学校,他一刻也不能忍受,甚至不能和别人一样潜心埋头去考研。  或许是因年龄的限制,张晓天的一些认识缺乏系统性,不过他希望去了解各方面的知识。他会讲到社会心理学的话题,会蹦出通俗哲学的词汇,他还看不惯大学生只关注毕业找工作。他关注着朱清时,不过没去过南科大,因为自己没有精力去那儿,他也看李开复,特别喜欢他的创业工厂的模式,但是“他们肯定不会要我”。  他的话很多,讲得双臂因激动而发抖。张晓天似乎不屑于走读大学找工作这条正统而又平稳的路线,他想过特立独行的生活。“我可能会找一份很普通的工作,或者去创业,实在不行,我就和我最好的同学约好,以后谁混得好,就帮对方一把。”  他可能还会继续到北大旁听,但听课已经不是他的全部追求,他就是要“混”,他笑自己比同学毕业得都早。已经在外闯荡了一年,他给自己设定了期限,顶多混到25岁,如果还一无所成,就回家种上一亩三分地,过陶渊明式的隐居生活。  显然,虽然生长在农村,张晓天对农村的情形并不真正了解。  现在,他觉得手头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分享自己在北大获取和领悟到的新理念,他给以前的同学带了礼物,有北大举办的高校原创音乐节的CD,也有自己参加社团活动得到的纪念品。  他嫌自己势单力薄,想去找一个组织或者团体,共同来推广一些理念,让大学生更好地做出自己的职业规划。  “过年前后我就会发生一些重大的改变。”他有些神叨地说,不知道在旁听之后,他又会做出什么让人匪夷所思的决定。

    “帐篷哥”在扎帐篷。(资料片)

    本报记者 龚海

放大 缩小 默认
“帐篷哥” 北大求学记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