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炜(山东大学教授) 在中国,房子和养老似乎是永远都说不完的话题,新年之际,多家媒体评论依然绕不开这两个话题。
深圳保障房终审依然留下话柄
《中国证券报》1月4日报道,深圳市第二次保障房申请的终审名单赶在2010年的最后一天“出炉”。与初审、复审相比,终审名单并未体现出申请者的住房、家庭总资产等情况,住豪宅的、“零”资产的申请人仍出现在终审名单中。历时近一年的深圳保障房申请资格审查事件再次走向舆论的风口浪尖。 1月5日,《中国青年报》刊登评论《深圳保障房何以富人扎堆》指出,保障房富人扎堆,极其生动地展现了利益既得者吞噬弱势群体原本孱弱的利益的现状。而最可怕的是,权力部门不仅不匡扶正义,反而以“程序规范、审查严谨”为名,正当地促成如此“美事”。 而就此事件产生的危害,1月6日的《南方都市报》评论文章《深圳保障房终审公示,罔顾民意的行径是行政大敌》则跳出事件本身进行深入剖析:“深圳保障房终审结果公示留下话柄,值得反思的其实已经突破是否存在猫腻的问题,而须检讨行政存在的缺陷。行政的正确方向永远是依法依规,而不是‘玩游戏’的技巧。公然罔顾民意的行径,更是行政的大敌。” 有关保障房分配的问题,深圳并非个案,北京、武汉等亦存在类似问题。针对此类问题的层出不穷,1月5日,上海《新闻晚报》发表社评《保障房公平分配也需要保障》呼吁:“扭曲的保障房分配,让我们明白,中央倡导的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仅仅是第一步,比‘建设’更重要的是‘分配’。” 而在1月6日《晶报》发表的评论文章《呼吁司法介入深圳保障房分配事件》中则进一步指出:“在住房成为第一民生问题的背景下,保障房分配兹事体大。眼下问题已然暴露,及时启动司法程序,由公检法介入,严肃查处,是解决问题的可行思路。同时,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亦应积极行使权力、履行义务,听取和反映公众意见要求,就公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调查。”
“常回家看看”写进法律不被看好
1月4日《法制晚报》报道,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工作已基本完成,民政部将于近期上报国务院法制办。民政部副巡视员吴明透露,子女“常回家看看”已写入修正草案。这一美好初衷似乎并未被各大媒体认同。 1月6日,《新华每日电讯》以《“常回家看看”入法,是一个“美好想象”》为题指出:“新修订的养老法草案固然在解决现实问题上有所发力,但新法修订的基础必须清醒认识到,让老年人得到应有的社会保障比促使‘儿女常回家看看’更重要。‘常回家看看’拟将入法这固然是保证父母状告儿女不回家的法理依据所在,但是,为人父母又怎能体会不到儿女的艰辛呢?又有多少父母会忍心将不能回家探望他们的儿女告上法庭呢?” 与此同时,1月6日的《中国青年报》发表以《“常回家看看”入法折射中国式养老困局》为题的评论文章,作者认为,面对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我国关于老年人权益保护的立法和相关配套规定还相当粗疏,针对老年人的优惠和优待政策亟须充实完善。如果每一位老人都能过上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老人和子女就无须因“常回家看看”难以如愿而焦灼。 1月6日的《大众日报》则以《为“看望老人”立法不如提供“三有”》为题明确观点,作者认为,与其立法规范看望父母问题,不如多做一些实际工作。比如,多提供一些政策支持,具体来说要提供“三有”:让子女有探亲假;让父母与子女近距离地“住有所居”;让父母老有所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