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晚报数字版
站内搜索:
放大 缩小 默认
沂蒙彩印花布传人:
“红蓝染坊”的梦与醒
  • 2011年01月08日 作者:
  • 【PDF版】

    张明建展示他的新作“吉祥如意”。

    张明建展示四喜牡丹版样。

    张明建在刻ê鱼穿莲?版样ǘ

    核心提示:

    “鹅黄鸭绿鸡冠紫,鹭白鸦青鹤顶红”,民间用这样的词句来说彩印花布之美。30年前,张明建在临沂市展览馆外做木工,想的却是如何让彩印花布“重见天日”;30年后,张明建的彩印花布已成“活着的艺术”,作为沂蒙彩印花布的惟一传人,他想的最多的是,怎样把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传下去。

    >>为“活着的艺术”,“躲进小楼成一统”

    2010年12月29日,风冷且硬,张明建骑着辆老旧的电动车,急匆匆从东苑小区赶到了他的彩印花布作坊———位于工业大道附近北娄庄村的一处3层小楼。

    “3楼就是作坊,画版刻版染布都在这。”张明建说。

    推开3楼楼梯口的第一扇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挂在墙上的“金牛奋蹄”彩印花布,金色的背景中,昂头仰脖的牛儿似乎要拱出画面。屋子里处处充满了“彩印花布”的气息,南墙上挂着一幅幅成品版样,桐油黑黝黝地闪着光,西墙

    边一张床上一卷卷染好的布堆得像小山一样。靠北墙放着的一张桌子上堆着几张版样的草图,最上一张是画了一半的“五福童子”图,墙角边堆着一团团刻版的边角料。

    张明建随手从门后摸出一卷牛皮纸展开来,是一张长约2米宽半米多的“福禄寿”图,中间是硕大的一个“寿”字,四周围绕着葫芦、梅花鹿和蝙蝠等吉祥图案。

    “漂亮吧?这是我刚刚设计的新版样,这个要是染好了挂墙上多气派。”张明建乐呵呵地说,“来来来,看看我的最

    新作品。”他从里屋堆放的一卷卷花布中翻出一块染好的布。这是一只踩着如意腾空而起的雄鸡图案,寓意“吉祥如意”。雄鸡的主体颜色是红色,深红、大红、桃红三种颜色逐层由鸡身向鸡头渲染,明黄与深绿中和,让整幅图色彩更加鲜艳,5根尾羽用了5种不同的颜色来渲染。

    “这是我前些日子刚完成的‘大吉大利’系列中的一幅,版是新设计的。”张明建把花布放好后说,“我老琢磨着,不能老用以前的版,得琢磨出些新的版样,总得有些创新意识啊。

    趁着我现在还能刻能染,得多留下些版样才行。”

    隔壁的一间屋是张明建的染布作坊,两张大方桌占据了几乎全部的空间,墙角堆放着一桶桶染料。“这是我之前染的蓝印花布,给一所学校的学生做了当资料的。”张明建掀起其中一张桌子上覆盖的桌布给记者看染好的蓝印花布,又拿过旁边一个铅笔盒打开,里面放着几支铅笔和大大小小的刻刀。“这就是刻版工具,还有一把筒刀是师傅传下来的,特别精细,刻出来的点特别圆润,我平时都舍不得用。”张明建说。

    >>每一块印花布版样,都有一个传说

    “小心点拿,提着就好,千万别平托着,一托就碎了。”张明建翻出一个塑料袋,小心翼翼地拿出一张版样给记者看。

    这是一幅“鱼穿莲”图,黑得发亮的版样上,顽皮的金鱼甩着尾巴穿梭在两朵莲花荷叶中。“看看这点,均匀不?”张明建眯着眼睛指给记者看,“点间距多细,也就一根头发丝吧?这就是老祖宗的手艺啊,多精细!”原来,这就是当年文革期间被张明建藏在鸡窝里才躲过了“红卫兵”扫荡的珍贵老版之一。

    “文革”时,张明建珍藏的版样几乎全部被付之一炬,只有“五毒兜兜”、“鱼穿莲”等几张被保存下来,如今很多版样都已经霉迹斑斑、残缺不全了,但是张明建还舍不得扔。他至今仍念念不忘那些消失在“红卫兵”手中的版样。“太可惜了,都是几百年传下来的老版啊,老祖宗手艺的精华都在那上头呢,现在再想找那样精细的版,难喽。”

    1981年临沂文艺界排练《沂蒙颂》,让张明建的彩印花布重见天日。之后,他一直忙着为恢复那些消失的老版样而努力。多刻版,多染布,留下更多的好版样,几乎成了张明建生活的全部内容,如今他已经把所有的老版重新拓印了一遍。2010年一整年,除了刻版染布之外,张明建把更多的时间花在了记录版样上。在他看来,每一个版样都是一个传说故事,他要把这些故事完完整整记录下来留给后人。

    掰着指头,张明建向记者一个个讲解版样的来历:“五毒兜兜”是三国时期诸葛亮南征孟获时留下的,当时恰逢盛夏,蚊虫毒蛇甚多,蜀国士兵水土不服,有一老者向诸葛亮献出一个“五毒兜兜”,士兵佩戴后,毒虫便逃之夭夭,“五毒兜兜”随之被作为驱虫辟邪的象征;“包龙图”是北宋年间宋王爷赏赐给包拯的,上书“松柏不畏酷暑严寒,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比喻包拯不畏权、不贪财,一世清廉;“多子多福庆寿图”是杨门女将佘太君六十大寿时皇帝赏赐的,表彰杨家一门忠烈……

    张明建说,自己手头已经攒了两百多块版和几十个版样背后的故事。光故事,他想出本有关沂蒙彩印花布的书,把所有版样的来历都写进去。

    >>我有一个梦想:开一家“红蓝染坊”

    2009年,张明建生了一场大病,一个多月才痊愈。病好之后他开始思考,彩印花布,该如何传承下去?“我现在还能刻版染布,5年之后呢?10年之后呢?总会有老得干不动的一天。”无数个夜深人静的晚上,64岁的张明建都在思索这个问题。“老祖宗千百年传下来的手艺,总不能到咱这一辈就断了档。”

    张明建有二子一女,三人都有不错的工作,按照他最初的想法,是想把彩印花布的技术传给子女。“两个儿子都对彩印花布挺感兴趣的,也学了一段时间,但是我看了看他们刻的版,还是不上道。”张明建拿出一幅他的二儿子刻的“鱼穿莲”图给记者看,“太浅,太粗。连我一半的功夫也没有哇。”

    “彩印花布这活,静不下心来不行,没有灵性还不行。”张明建把印染过程一步步道来。首先把裁好的牛皮纸在清水里泡透,晾至七八成干,然后用浆糊把三四张纸粘到一起,晾个三四天,干透之后就成了刻版纸。接下来就是最考验艺人技术的刻版了,“通常都是在母版上用铅笔画好图,然后墨笔描边,然后再铺上刻板纸,一刀一刀刻出来。”张明建说,每一笔、每一刀都要仔细,刻第一刀要想着为第二刀留出余地,“要做到心无二事,眼里心里必须只有眼前的版样才行,特别是描边的点,稍微一分神,手一抖刀一顿,把两个点连一起了,这张版就废了,得换张重来。”

    彩印花布讲究的是色彩亮丽,通常每一幅图都会有5种以上的颜色,每一种颜色刻一张版,就要刻5张以上的版样。张明建为韩美林大师制作百鱼图,更是破纪录地刻了16张版,整整刻了一周。

    刻好版之后,还要为每张版样刷生桐油,晾干之后再刷熟桐油,仅仅晾晒就要花费20多天时间,再加上之前的时间,一幅成品版样往往要经历30到40天才能最终成型。成型之后的版样就可以在白布上进行逐层染色,晾干之后就是彩印花布的成品了。

    张明建说,自己名气大了之后,也曾经有人慕名前来拜师学艺,但最后还是没有收徒。

    “说实话,现在的年轻人,能静下心来的太少了,都太浮躁,吃不了什么苦。你看我这作坊,就这么几间小屋,冬天连个暖气都没有,也没啥好条件,晾布都得搭在楼梯栏杆上。”他无奈地说,“再说了,彩印花布这个活,学个两三年都不一定出师,指望染布挣钱更是别想,有几个人舍得耗这么些个时间精力,真心实意地学?”

    不是没有想过彩印花布的传承,张明建心中一直有这样一个梦:在河东盖一座前后院的“红蓝染坊”,前面一间是展厅,挂满彩印花布,后面一间是作坊,招收一批学员,中间的大院子,撑上高

    高的竿子做晾晒场……

    “红代表彩印花布,蓝代表蓝印花布,盖这么一间染坊,长久地染下去。你看南通都建立了蓝印花布艺术馆。”张明建不无羡慕地提起了有“蓝印花布之乡”美誉的江苏南通,“那边的印染工坊都成规模了,那么多人,那么大的晾晒场地,多好啊!”

    “红蓝染坊”对于张明建来说暂时还只能是梦想,现在的他还要为平常印染的纸和布精打细算。“手头存的布和纸都不多了,现在粗布8块钱一米了,贵了不少。”张明建说他接下来想

    做些小本生意。“挣几个钱

    也好买纸买布,总不

    能老伸手向儿

    女们要钱

    吧。”

    相关链接

    沂蒙彩印花布

    彩印花布起源于秦汉,兴盛于唐宋时期,明清、民国时期逐渐形成了具有沂蒙特色的彩印花布,当时临沂各县各镇都有印染作坊,很多染坊上都挂有“喜见蒙山浓染黛,欣看沂水淡拖蓝”、“双手调和三江水,巧手能染五彩云”的对联。

    沂蒙彩印花布主要以大红、翠绿、桃红、紫、黄等色套印,图案富丽堂皇,多选用牡丹、凤凰、荷花、金鱼等,显示出人们对生活的美好向往。

    沂蒙彩印花布题材大多取自吉祥的民间故事传说和历史故事传说,诸如“四喜石榴”、“凤穿牡丹”、“五毒兜兜”等等,选材独特,构图饱满,色彩艳丽,对比强烈,质朴豪放,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深得群众喜爱。沂蒙彩印花布以包袱、门帘、帐檐等实用形式流行于乡间,是农村姑娘出嫁时的必备之物。

    文/图 本报记者邵琳

放大 缩小 默认
“红蓝染坊”的梦与醒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