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晚报数字版
站内搜索:
放大 缩小 默认
志愿者汪昭华:
惟有爱越给越多
  • 2011年01月08日 作者:
  • 【PDF版】

    “不是因为地震

    不是因为赛跑

    ……

    一个叫汪昭华的警察

    在城市的酒桌上

    在推杯换盏间

    偷偷地跑了

    真的跑了

    跑得那样坚决

    跑得那样果断

    ……”

    ———摘自汪昭华博客《汪跑跑》

    开栏的话

    由中共临沂市委宣传部、临沂市文明办等七部门联合主办,鲁南商报社承办的首届“大义临沂人”推选活动正式启动,今天我们为您推出的第一个人物———志愿者汪昭华。

    凡是临沂本地人和在外地工作的临沂人,以及在临沂工作、生活的外地人,包括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职工、农民、学生、个体劳动者、社区居民、自由职业者、外来务工人员等都可以作为评选对象,也可以是人物群体,以基层普通干部群众为重点评选对象。

    今后每周我们都会从各方推选出的优秀人物中遴选出一人,作为鲁南商报《新周末》的封面人物,宣传介绍其先进事迹。

    本次评选活动采取单位推荐与群众推荐、个人自荐相结合的方式,需形成500字左右的文字材料,单位集中推荐时间从即日起至2011年1月20日,新发现的突出典型人物可全年随时推荐。报名表格请到鲁南网(lunannews.com)下载。

    电子邮箱:dyly2011@163.com

    电话:市文明办8727868 鲁南商报8966059。

    “大义临沂人”,等您来评说

    今天,“大义临沂人”推选活动第一期人物与您见面了,今后每周都将有一位“大义临沂人”来到您的面前。看了他们的感人事迹后,您有何感想和评论,请发送手机短信至短信平台,或发送电子邮件,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共议“临沂大义”,评说人间大爱。您的来信将在本报择优刊登。

    移动、联通、电信用户,请发送“210短信内容”(限70个字符)到106285322(资费0.5元/条,不含通信费);电子邮件请发送至dyly2011@163.com。

    一说起志愿服务,他的两眼就发亮

    很难把眼前这个朴实的汉子,同“大义”两个字联系起来。曾以为那些冠以“义”字称谓的人个个都是慷慨激昂、热情澎湃的。而他,平静、平和,脸上始终带着和善的微笑,用平缓的语调介绍着自己。

    一个冬日的午后,记者采访了刚刚入选“全国百名优秀志愿者”的汪昭华。聊起“志愿服务”,汪昭华的双眸闪闪发亮。

    1997年,汪昭华从警校毕业后分配到原兰山交警大队,蒙山大道片区是他的管辖区域。当时的蒙山大道是临沂的西外环,一辆辆大车从这里飞速驶过。路西是成片的居民区,路东是银雀山小学。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每天有六七位爷爷奶奶手拉着手护送过往学生,风雨无阻。汪昭华说,“他们的爱心和坚持感动了我。作为一名交通民警,我更有责任和义务维护道路交通安全。”从此,护送孩子的行列中多了一个穿警服的身影。每天早上五点,汪昭华就上路执勤,一天四次护送孩子过往。

    虽然时隔多年,说起当年护送学生的民警小汪,家住宏伟社区的王大妈记忆犹新:“每到雨季,路面湿滑,车刹不住,小汪就用自己的身体去挡。他的雨衣、雨伞常常送给过路的学生,自己淋得浑身湿透。”老人们用最朴实的方式感谢他,“我们几个老伙计常拉他去家里吃饭,还曾经给他张罗过婚姻大事……”

    1999年,汪昭华调离蒙山大道岗,但是助学岗并没有因为他的调离而终止。只要有时间,他还是经常回去看看。

    “失学儿童更需要我”

    2005年9月,临沂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汪昭华第一批注册成为会员。交通安全志愿服务,环保志愿服务,走进敬老院给老人洗衣、打扫、义演……只要有志愿服务活动就少不了他的身影。

    渐渐地,汪昭华成为志愿者中的骨干力量。志愿者们把他当成了“主心骨”,有事没事总爱找他聊聊。

    “有个志愿者资助了一名贫困生,实地考察后发现那个学生家里盖了三间大平房,装了电话,还有手扶拖拉机。这件事对志愿者们造成了很大的伤害。”汪昭华决定进行一次助学调查。

    带着希望工程办公室提供的救助资料,汪昭华上路了。在长达一年多的时间里,他穿梭在临沂乡间的小道上,没陪妻儿度过一个完整的周末。当时3岁的儿子患有哮喘。在去蒙阴桃墟镇的路上,焦急的妻子打来电话说儿子发烧了。汪昭华考虑有妻子在儿子身边照顾,就没有返回。妻子生气地对他吼:“天天给别人献爱心,啥时候给俺娘俩献点爱心呀!”汪昭华说:“失学儿童更需要我!”

    这个被威严的警服包裹着的硬汉,内心却涌动着巨大的悲天悯人的情感。那年的秋天,在蒙阴常路镇的一个小山村里,他费尽千辛万苦找到了相依为命的祖孙俩。孩子的爸爸在意外事故中丧生,不堪打击的妈妈疯了,跑得不见影踪,家里只剩下残垣断壁,白花花的阳光从房顶的破洞里直直地照射下来。爷爷脚上穿着两只不一样的鞋,大脚趾还露在外面。汪昭华说,他“最见不得别人受苦”,立马掏出身上所有的现金塞给祖孙俩。

    问他这些年资助了多少孩子,他只是摇摇头。他自己也记不清了。

    世界上惟有爱越给越多

    2011年元旦,汪昭华是在福利院与孩子们一起度过的。

    穿过画满卡通人物的走廊,就到了启蒙三班,孩子们看见汪昭华,伸着小手跑过来,嘴里喊着“汪爸爸,抱抱”。汪昭华蹲下身子,左右开弓,一手抱起一个,“乐乐,今天乖不乖?”孩子对他亲了又亲,俨然一对亲父子。

    这里的空气永远弥漫着一股特殊的气味,听说有的人闻到就想吐。然而,每到周末,不论刮风下雨,汪昭华都会带领一群“红马甲”准时出现在福利院里。至今已开展了290期志愿服务,汪昭华至少参加了260期。

    福利院里的老人和孩子已经习惯了汪昭华的存在。他们掰着手指算着周末的到来,想念之外更多了一份依赖。97岁的王大爷,每回都等着与他对弈。还有王姨,每回家人看望她带来好吃的,她都想着给汪昭华留一份,看着他吃一口才心满意足。

    孩子们进了孤儿院后,就如笼中鸟儿般失去了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机会。汪昭华想尽办法带着孩子们去郊外呼吸新鲜空气。在他的博客里,记者看到了那次外出的记录和留在他内心深处的感动。

    “那天我带的是雪原,他是个先天性聋哑儿。看见他美丽的大眼睛对精彩世界的神往,我的心头一直酸酸的!中午吃饭时,他一口一个大水饺,一口气吃了8个,我的泪水一直在眼眶里打转。这个年龄,还是在父母怀抱里撒娇的时候,可他却过早地失去了家庭的温暖。游玩过程中,他紧紧依偎在我的怀里,我感觉到了他对父爱的无限渴求。从此以后,每次去福利院我都会特意地抱抱他,我知道我的怀抱对他真的特别温暖!那里的护士把我对雪原的感情看在了眼里,用手语和唇语教会了他喊‘爸爸’。当我再一次去参加活动时,雪原用清晰的声音叫出了‘爸爸’,其他孩子也跟着一起喊起来‘爸爸,爸爸’,我的眼泪夺眶而出,那一刻我被他们深深地感动了!我知道我所有的付出都得到了最好的回报!”

    负责保育工作的董护士长说,汪昭华对每个孩子的情况都很了解,正要着手为孩子们建立个人档案。“老汪的工作总走在我们前面,我和孩子们越来越离不开他了……”

    “志愿服务就是我的生活方式”

    汪昭华一次次从酒桌上逃离,朋友们送他外号“汪跑跑”。“想起那些失学儿童和福利院里的孩子,我就坐不下去……”他说。

    做一天志愿者很容易,难的是一直做下去,一直保持那份初始的热情。汪昭华在不知不觉的爱心传递中,由一个好心人变成一个爱心经纪人,带动了成百上千人做好事。妻子没有了怨言,还跟他一道为山区孩子募捐筹建图书室,带动身边同事捐献了3000多册图书,在蒙阴旧寨上峪村建起一座爱心书屋。儿子因哮喘不能吃糖,就把叔叔阿姨给的糖留给福利院的小伙伴们。

    志愿者是好人的事业,不是好人不聚头。汪昭华说自己不是最好的,“志愿者中许多人深情得没法测度,他们对孩子、对老人有一种说不出的情感,双方交流时的那种真诚是在社会上看不到的。”

    来自临沂大学的志愿者张文龙坦言,他崇拜汪昭华的个人魅力更甚于志愿精神的感召,“汪会长指哪儿,我打哪儿。”张文龙笑着说。

    “志愿服务已经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了。”不从事志愿服务的日子怎么过,汪昭华不敢想象。

    “我们的志愿服务刚刚起步,未来的道路还很漫长。”汪昭华说,志愿服务不只是单纯的服务,要根据对象的需求开展针对性服务。在汪昭华的鼓励下,很多青年志愿者参加社会工作者考试、考取心理咨询师资格。他本人也在不断学习。

    记者手记

    大爱无言,爱善渡万物而不鸣;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汪昭华平凡而朴实,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一名普通公安民警的责任和信念。

    从临沂市社会福利院回来,我一直在寻找能诠释那些默默无闻的志愿者的话语。我看到爱迪生的一段话:“我在一处读到一个乐善好施的人的墓志铭,使我很感动———凡是我已消耗掉的已一去不返,凡是我曾有的已都留下成为别人的,凡是我已给予的将与我永存。”

    本报记者林伟伟

放大 缩小 默认
惟有爱越给越多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