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晚报数字版
站内搜索:
放大 缩小 默认
王凤胜:兴趣是最大的动力
  • 2011年01月10日 作者:
  • 【PDF版】

    本报记者 霍晓蕙

    “真情如注。”在品读王凤胜先生书法作品后,书法大家欧阳中石先生题词赞之。王凤胜先生现为山东省政协常委、文史委主任,山东省文联名誉主席,山东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山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兼任山东艺术学院艺术文化专业研究生导师,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大家都知道我业余时间搞文艺研究、文艺评论,却不知道我和书法的缘分。其实,我开始练习书法很早,作为一种爱好,书法一直伴随着我,几十年来未曾间断。‘兴趣’是我学习书法的最大动力,书法给我带来了无穷的乐趣。”王凤胜先生说。

    王凤胜简历

    河南省南阳邓州人。教授,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第七届山东省文联主席,第七、八届中国文联全国委员会委员。现任山东省政协常委、文史委主任,山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兼任山东艺术学院艺术文化专业研究生导师。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珍贵的手写本书法集

    在王凤胜先生的办公室,记者看到了几本泛黄的手写本书法集,有楷书、隶书,也有草书。王凤胜先生告诉记者,这些册子都是上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中期这段时间,在部队干文书以及在山东大学中文系学习期间练习书法的成果。  “从那时开始,我对书法真是入了迷!”王凤胜先生说,在部队干文书期间,经常要办黑板报、写标语,乐此不疲,“1972年,部队推荐我上山大中文系读书,幸遇著名学者、书法家蒋维崧先生。此时期是我学习书法的重要阶段,不断地受到蒋先生的教诲和指点。”  王凤胜先生拿出一本草书练习册向记者介绍:“这是我在山大学习期间所写,时间在1973-1974年。练习册当时曾由蒋维崧先生批阅、指正。2005年1月20日下午4点,我与书法界的张业法、顾亚龙同志一道,前往济南市中心医院看望蒋先生。我特意将当年几本书法练习册带给他看。先生过目后,很高兴地说:‘这本是我批写的,想不到你保存这么长时间了,很难得啊。’是啊,从蒋维崧先生批改到现在,已经30多年了。张业法说:‘像蒋先生直接批改学生的作业,恐怕很难有了,所以这本练习册,很珍贵啊。’”

    坚持研习善感悟

    “通过点划、线条的强弱、浓淡、粗细等丰富变化,以书写的内容和思想感情的起伏变化,以字形、字距和行间的分布,构成优美的章法布局,有的似玉龙琢雕,有的似奇峰突起,有的俊秀俏丽,有的气势豪放,这些都使书法带上了强烈的艺术色彩。”王凤胜告诉记者,自己学习书法完全是因为兴趣,而在习书的过程中,体悟到无尽的奥妙与乐趣,使自己更加热爱这门艺术。  如何学习书法?在与记者的交谈中,王凤胜先生总结出他的三点心得———咬定兴趣不放松,坚持研习善感悟,注重积累厚学养。  “有的事能速成,但书法艺术绝对不能速成。”王凤胜先生说。他谈到,之所以坚持“研习”,而不是“临习”,是因为书法是一种艺术,讲究才气、灵性和感悟。临帖是必需的,但死临益处不大,关键是要带着研究、思考去临,贵在倾心注情、善于琢磨、善思妙悟。另外,书法和所有文学艺术一样,到最后都是拼学识、比修养。“蒋维崧先生为什么能成为书法大家?归根结底是由于他的学养深厚,他的古文字功力根基令人敬佩。包括启功、沈鹏等大家,学问的积累绝非短期之功。”  在王凤胜先生看来,研习书法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他向古人先贤

    求教,研习汉碑和“二王”、怀素、王铎、林散之尤为用力;他与大千世界对话,利用节假日到全国各地寻访名山大川,在自然的书法博物馆中寻求艺术的启示;他同当代名家广泛交流,从中获益良多。王凤胜先生还有一项习书心得,那就是“比较”。同一个字,比较不同书法家的写法;还是同一个字,楷、隶、行、草不同的书体又是如何表现的,一比较,各有特色,各有千秋,从中可以得到很多启示。另外一个层面的“比较”,是自己与自己比———时常把自己的作品挂到墙上,仔细审视,看看哪些地方需要进一步改进。  王凤胜先生长期担任宣传文化战线的领导,工作非常繁忙,习书就是靠挤劲、钻劲、韧劲。用他的话说,要忙里偷乐、闹中求静、累时寻兴,而“偷乐”、“求静”、“寻兴”就是读书、研习书法。字帖有时间就翻阅一下,有时候出差坐长途车,也会利用这段时间在脑子里琢磨书法。  正因为持之以恒的研习,王凤胜先生的书法格调渐高,神情散朗、气韵生动,作品多次入选国际书法联盟和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国内外重大展览,不断在报刊上发表、收入书法作品专集、刻入书法碑林。“你的书法不错,很潇洒飘逸,用墨也大胆,草书写法也没问题。”这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先生在2007年9月8日给王凤胜先生的信中,对他的书法作品给予的评价。

    好的书作应养眼养心

    宋代文学家苏轼自谓书法云:“余书如绵裹铁。”而有“当代书圣”之称的林散之,其书风外柔内刚、纵横聚散,深有“绵裹铁”的意趣风范。在与王凤胜先生的交谈中,不难发现他对林散之书法的深入研究和推崇。  “林散之精通四体,尤以‘散草’闻名于世,非常有文人气。总体上说,林散之的学习书法是以南北朝晋唐碑刻构筑基础,又从《阁帖》学晋人书,并取法唐、宋、元、明诸名家,得其意韵,同时研习汉隶名碑,这种扎实的功夫,使他晚年的书法能兼有碑骨帖韵,纵横驰骋,随心所欲,貌似无法而不逾矩。他自己作诗:笔从曲处还求直,意到圆时更觉方。这种曲中还直、圆极便方的效果,是他草书的一大特色。所以林散之的书法线条个个好像内含钢丝一般,挺拔而弹性十足,既新颖又符合古法,获得了非常好的视觉效果。”  由此谈到书法的标准,王凤胜先生认为,好的书法作品应该是兼具品位与内涵的、耐看的。所谓耐看,就是养眼、养心。  “在历代有突出成就的大家中,林散之可能是离我们最近的,在敬仰和学习他高超的书法艺术的同时,我们应该思考如何继承中国书法的深厚传统;在循序渐进学习书法的同时,不断寻求突破,这样才能达到一个又一个新的高峰。”

放大 缩小 默认
王凤胜:兴趣是最大的动力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