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晚报数字版
站内搜索:
放大 缩小 默认
刘昌仁:闲不住的78岁老人
  • 2011年01月10日 作者:
  • 【PDF版】

    刘昌仁展示自己的书法。         本报通讯员 刘勇 摄

    本报记者 孙丽乐 本报通讯员 刘勇

    有这么一个老党员,上了两年半小学,却拿起笔当起了通讯员,60年中写了近5000篇新闻稿件;有这么一个老党员,遇到不平事就要管一管,遇到能帮忙的事儿就要帮一帮……这个老党员就是威海市高区田和街道办东河北社区的78岁老人刘昌仁。

    小学上了两年半,执笔写新闻 

    刘昌仁8岁的时候失去母爱,父亲是个拉“黄包车”的车夫。在14岁的时候有机会上了小学,由于他以前在识字班学习过,一到三年级的字大多数都认识,就直接上了四年级,在学校接受教育的时间总共仅有两年半。小学毕业后他被安排在里口乡任团总支书记,在19岁的时候,宣誓入了党。  在20岁的时候,刘昌仁报名当了《文登大众》的通讯员。刘昌仁原以为通讯员就是送信送报,直到收到报社寄来的聘书和报道要点,他才明白了自己要干的竟然是动笔杆子的工作。对于只读了两年半小学的刘昌仁来说,“这真是‘上学笨地瓜,想干秀才活儿’啊!”刘昌仁笑着说。   但性格耿直、争强好胜的刘昌仁还是决定试一试。他看着报纸上的文章照葫芦画瓢,连续写了40多篇稿件都石沉大海。深知自己底子差,刘昌仁坚持每天往学校跑,找老师补习,去书店买书自学,“每天白天开会工作,晚上10点多回家后学习到深夜。”  靠着“脑勤、腿勤、嘴勤、手勤”的精神,刘昌仁的处女作《里口山青年突击队打成一口岩石井》见报了。刘昌仁在尝到成功喜悦的同时,更加坚定了从事新闻报道的信心。

    病床上,扯下吊瓶去采访 

    刘昌仁说,新闻一定要主动去找,而不能等着新闻来找你。刘昌仁坚持走到哪里都保持一种新闻敏感性的职业习惯。他去菏泽探亲,发现当地有一处麦田管理不善,便写了篇建议抓抓“三类麦田”的稿子,被《菏泽日报》头版发表;他到天津看病,遇到了一位杨太太救助别人不图名利,便执笔写下《难忘的杨老太太》一稿,被天津《今晚报》刊登……   1985年,刘昌仁因为胃出血住进了医院。在医院的病房里,他听说了一个30多岁东北人的故事。这个东北小伙子在海港准备回家,但是浑身只剩几毛钱,走投无路吃了安眠药自杀,在昏迷了三天三夜后,被抢救过来。刘昌仁听到这个事情,他的新闻敏感性被触动了。于是,借口“去厕所”,扯下吊瓶就拿着小本子去海港采访了。最终,《他终于被救活了》一文发表。   刘昌仁有一个特点,写的稿子只要有条件就亲自送到报社。他曾经冬天坐着送货车花十几个小时去北京送稿子,还去过烟台、济南等地。“和编辑面对面地接触,能很快地知道自己的稿子哪些地方出现问题。”就这样,在刘昌仁的不断努力下,他的新闻写作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他的名字也经常出现在各级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在60年中,他发表稿件近5000篇,计百万余字。先后多次被国家、省、市、区评为优秀农民通讯员和模范通讯员,连续四年出席新华社《中国图片报》召开的全国通联工作会议,成为全国唯一获奖和受到通报表彰的农民通讯员。

    一副热心肠,因此闲不住 

    “很多朋友说我都快80岁的人了,还不‘安分守己’。”刘昌仁说,“我就是闲不住。”前段时间下雪,刘昌仁骑着自行车,拿着锨,专找大坡的地方去除雪。“这些坡积雪多,我就拿锨铲。有出租车走到坡处上不去了,我就招呼人帮忙推车。”除了做好事,他还喜欢管一管不平事。刘昌仁说,人就得有社会责任感。 刘昌仁现在已经退休,但他人老心不老,抱着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搜集整理了《50年老田村》一书。他自费2000多元购买了一台DV录像机,不要任何报酬,自愿加入到电视台“直播威海”栏目组,无偿为电视台提供图像新闻。“曾经我说过,要当一辈子的宣传员、服务员,说出去的话就是泼出去的水,即使硬着头皮我也要坚持下去。”采访结束时已经下午4点多了,刘昌仁匆匆收拾好东西,坐上了去电视台的公交车。“前天提供了一段图像新闻,要去看看片子。只要我手能拿动笔,眼能看得见,腿能跑得动,就要一直干下去。”

放大 缩小 默认
刘昌仁:闲不住的78岁老人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