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晚报数字版
站内搜索: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九成被访上楼户对未来充满信心
  • 2011年01月12日 作者:
  • 【PDF版】

    “村改居”农民目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被访者获得现有工作的途径(%)

    本报记者 李文鹏

    1月11日,《山东省城镇化特征及农民权益保障状况调查研究》发布,该报告对我省农民“上楼”后的生活状态进行了较为详实的调查。数据显示,九成以上被访者对未来充满信心,认为日子会越过越好。  这一报告是省社科联和省民意调查中心联合主办的“调研山东(2010)”大型社会调查活动重点立项课题之一。

    75%被访者上楼后支出增加

    调查发现,“上楼”已成为城镇化的一大标志,城镇化后的农民住房以楼房为主,比例超过3/4。同时,调查显示与城镇化之前比,54.5%的农民住房面积有所增加,表示住房面积变小的不足两成。  在城镇化的过程中,不少农民得到一定数额的土地补偿,并且能从非农产业中获得收入,因而收入有所提高。调查显示,城镇化后46.6%的农民家庭收入增多,45.7%基本没变,两者合计,超过九成农户的收入在城镇化过程中保持平稳或稳中有升。  同时,农民进城后生活开支也有所增加。城镇化后的农民进一步脱离了农业生产,自给自足难以继续,对生活日用品的开支明显增多。此外,“上楼”后做饭、取暖均告别了“炊烟袅袅”,水电气费用大幅增加,调查发现,超过3/4的农民表示城镇化后家庭开支有所增加,表示生活成本降低的仅有3.5%。  调查显示,生活成本的上升,在一定程度上大大降低了农民“上楼”后的幸福感———近六成(58.3%)农民感受到了生活成本上升的压力。让人稍感欣慰的是,超过3/4的农民可以承受城镇化后的生活开支———41.7%感觉生活压力不大,可以轻松应对,33.6%表示虽然压力较大,但尚可以承受。

    被访者中不足两成变市民

    调查发现,已经城镇化的农户家庭收入来源广泛,半数以上家庭收入主要来源为工作(固定工作+打工/干零活),以经商为主要收入来源的有14.8%,只有28.9%的家庭主要收入来源为务农。  然而,调查同时发现,城乡二元体制问题并未随着本轮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而破解。城镇化后,仅有17.1%农民身份发生变化,由“农民”变为“市民”;2/3的农民只是住上了小楼,户口未发生任何变化。对于多数农民来说,本轮城镇化只是暂时改善了他们的居住方式和生活质量,并未改变他们的农民身份。  调查发现,对于“土地换户口”的做法,只有24.5%的农户表示愿意用“土地”换“户口”,超过半数的农民并不希望“交出”土地成为“城里人”。除了农民对土地的天然感情因素之外,经济利益的考量也是重要因素。  调查发现,“农民工”和“村改居村民”是城镇化中两类不同的群体,他们对政策的期许并不一致。打工进城者希望在城镇中享受市民待遇;而“村改居村民”则不愿意失去村庄提供的福利,不愿意切断自身与村庄的联系。因为,很多村庄拥有土地资源和村办企业,在城镇化以后,这些收益仍在原村民的范围内分配。

    成为城里人还有多道坎

    对农民来说,步入城市虽已不再遥远,但城市文明对于他们而言依然陌生。  就居住方式而言,农家小院既满足了农民的起居需要,也起到了“仓库”、“养殖场”等作用。调查发现,“平改楼”之后,仍有近三成农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为务农,他们能否习惯没有小院的生活,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其他诸如垃圾处理、家禽饲养、菜园料理、做饭取暖、交通出行、言谈举止、衣着打扮乃至娱乐休闲等等,这些原本习以为常的生活习惯进城后都将面临全新的改变。  就社区管理而言,在统一集中居住的小区里,农民往往还要受到相对严格的物业管理条例的约束,并对相关物业公司的服务付费,农民接受这一现状需要时间。  另外,许多农民仍然具有小富即安、得过且过的思想,因为目前村庄福利较好而失去了就业、创业的动力。需要看到的是,像过去城市里“单位人”身份曾发生重大变迁一样,“村庄人”的身份更具有较大不确定性。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九成被访上楼户对未来充满信心
49件拍客作品获大奖
济南商河水务局原副局长落马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