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晚报数字版
站内搜索: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烟台“家底”很厚实
  • 2011年01月12日 作者:
  • 【PDF版】

    本报记者钟建军

    区位优势明显自然资源丰富

    烟台毗邻黄海、渤海,占据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整体规划的重要位置,是打造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的骨干城市,处在国家开发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重点区域,是环渤海经济圈的南翼中心城市。

    德龙烟铁路建成后将形成山东北部沿海大通道,烟台与环渤海区域以及鲁北、鲁中、鲁西地区连接将更加紧密。从东北区域看,烟台是面向日韩经贸往来的前沿,推进中的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和中韩铁路轮渡项目,将进一步确立烟台作为东北亚投资、贸易和合作的前沿和门户。

    海岸线及岛屿资源开发潜力巨大,对应海域面积2.6万平方千米,海岸线长909.12千米,占全省的22.5%。大陆宜港岸线98千米,占全省的49.47%。全市面积500平方米以上的基岩海岛72个,岛屿岸线206.6千米,岛屿面积68.57平方千米,长岛是全省唯一的海岛县。

    海洋生物资源种类繁多,是全国优质水产品主产区。烟台海参、鲍鱼是国家原产地保护产品,三疣梭子蟹是国家原产地地理标志品种。

    滨海旅游资源独特。蓬莱阁是国家5A级风景名胜景区。海上丝路文化、妈祖文化等海洋文化渊远流长,烟台是亚洲唯一的国际葡萄与葡萄酒城,深海温泉、高尔夫等休闲度假资源丰富独特。海洋矿产资源富足,共发现矿产74种,已探明矿产总储量37亿吨。龙口煤田是我国境内发现的第一座滨海煤田,海域区域储量7.37亿吨;莱州滨海金矿储量居全国首位;蓬莱地区已探明石油地质储量6亿吨。海洋能源丰富,沿岸有效风能600—2000千瓦·小时/平方米,龙口、长岛、千里岩波浪能资源极具开发潜力。

    产业基础雄厚科技创新加快

    “十一五”以来,烟台全市海洋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海洋经济规模迅速膨胀,    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09年全市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达1100亿元。2006-2009年全市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速达到18.67%,高于全市GDP的年均增速2.88个百分点。

    烟台的海洋产业结构日益优化。2006年,烟台市三次海洋产业结构比为24.1:35.7:40.2,2009年优化为16.7:41.9:41.4。主要海洋产业发展良好,全市已形成了融海洋渔业、滨海旅游、造船及海洋机械制造、海洋交通运输、海洋新兴产业等为一体的海洋产业体系。

    海洋科技发展速度加快,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十一五”以来,全市形成了13个国家级、16个省级海洋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为海洋科技领域的产学研合作搭建了良好平台。承担了包括国家“863”计划产业化开发、农业部丰收在内的科研开发项目150多项,完成(鉴定)各类科研成果140余项,获市级以上科技奖励100余项。

    基础设施完善管理体系健全

    烟台全市共有主要港区及作业区10个,其中全国一类开放口岸6个,生产性泊位168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65个。2009年完成港口吞吐量1.69亿吨,集装箱吞吐量140.1万标箱。烟台港西港区、龙口港区屹姆岛作业区等大型港区建设先后启动。

    疏港交通体系日益完善。烟大铁路轮渡的开通,打开了山东半岛连接东三省的最短路径;潮水国际机场,德龙烟铁路,青烟威荣城际铁路,蓝烟铁路电气化改造,烟台至海阳、龙口至青岛高速路等疏港体系正加紧规划建设。

    2007年,烟台成立了市、县两级海洋经济发展推进委员会,形成了自上而下的管理体制,统筹协调、推进海洋经济发展。各级、各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海域管理办法,积极防治海洋污染和生态破坏,认真开展渔政、海监执法,加强海上生产安全,海洋信息化平台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海洋灾害预警体系、海上救援体系等逐步完善。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全解读
烟台“家底”很厚实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