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晚报数字版
站内搜索: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集思广益办大学”活动圆满收官
上千条“良策”献给临沂大学
  • 2011年01月12日 作者:
  • 【PDF版】

    本报1月11日讯(记者胡志英)历时十多天,“集思广益办大学”活动收到了上千条建议,还有很多专家学者发来长篇论证,其QQ群聊天记录也达到近百页。临沂大学全体师生表示,临沂大学感谢全市人民的关心和厚爱,临沂大学的明天肯定很美好。

    记者了解到,对于市民和专家学者提出的这些建议和意见,临沂大学都一一收藏。

    临沂大学党委书记丁凤云、校长韩延明及全体师生,借助本报感谢全体临沂人民,并给予最好的祝福。丁凤云说,吃水不忘打井人,回报老区永远是临沂大学的崇高使命。大学将认真收集并梳理好校内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并融入大学的计划、措施、方案、制度,使大讨论活动取得更大实效,努力在新的办学平台上共同创造临沂大学的辉煌明天,以扎实优异的成绩回报老区人民的厚爱,努力办让人民满意的大学。

    丁凤云表示,临沂大学衷心感谢各级领导的支持与厚爱!衷心感谢沂蒙人民对临沂大学的热切期盼!

    韩延明说,自从《鲁南商报》隆重推出“大学怎么办,大家说说看”大讨论活动栏目以来,他看到了千万沂蒙人民的殷切希望———临沂大学的明天一定要更加美好,也一定会更加美好!许多建议非常坦诚中肯、发人深省,大学将认真梳理并积极吸纳。

    大学需要千万沂蒙人民一如既往地“给力”大学建设,我们也将竭尽全力担当起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智力新引擎。孔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前方的路还很长,但大学一直在前进、前进、前进!再次衷心感谢广大市民对临沂大学的关注、期待和支持!

    新闻链接

    为了更充分地了解临沂大学,这些专家学者在“开放日”的时候走进临沂大学,亲眼目睹临沂大学的现状。此后,很多专家学者还写下了数千字的建议,想通过记者转交给临沂大学。记者随后联系了几位专家,倾听了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2011年全市将新添 智能电表用户26万
临沂“过关”企业不足40家
35名市督学上岗
校园应该有一座雕塑
希望学校开设拉丁文专业
大学要有鲜明的特色
先技能型后科研型
上千条“良策”献给临沂大学
家政忙年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