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师文静
1月9日-20日,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潘鲁生主持的“山东农村文化产业调研”成果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山东农村老手艺登上了国家艺术展堂,引起了各方关注。 “山东农村文化产业调研”项目由潘鲁生主持,自2006年以来,他带领项目组,在此前近三十年民艺研究的基础上,就农村手艺文化产业开展调研。针对产业实际提出了系统的对策和建议,并就构建中国“手艺学”学科开展了深入的理论研究。 潘鲁生称,展览之所以受到关注,源于“山东农村文化产业研究”项目所探析的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命题,以及提出的产业发展路径。
老手艺对接设计产业
齐鲁晚报:本次调研成果展展出的4000余件作品,不仅是传统手艺作品的展示,而且融入了现代设计创意,具有时尚气息,您怎么看传统手艺与时尚产业的关系? 潘鲁生:我们一直探索的一个问题,就是使传统手艺融入现代生活,与当下的生活方式紧密结合,满足甚至引领人们的生活需求。这个问题解决好了,手艺就能成为时尚。 这需要我们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需要充分了解市场需求,理解当前的生活方式。举个例子,家织土布不仅有传统的用处,也可以设计制作成围巾、电脑包和手机套;柳编制作的家居用品可能要比塑料制品更加环保有亲和力。这就是老手艺和现代生活时尚的关系。 比如碗,人类使用了几千年,作为传统手艺的结晶承传至今,但是随着时代的改变,碗的质地、形状、色彩也在与时俱进,人们赋予了它新的生命。老手艺与现代艺术的结合不存在对传统手艺破坏的问题,怎样才能很好地继承?这就需要与现代生活产生联系,与时尚设计产生联系。 齐鲁晚报:这次展览也给我们提供了启示,老手艺新创意是完全可以实现的,而且很精彩。其中,最重要的环节是什么? 潘鲁生:农村手艺与现代创意设计的资源整合将是手艺品的一个很好的出路,可以让职业设计师参与,也可以让设计专业的大学生介入,创业设计的专业人才不缺,关键是要找到一个与生活有关系的好题目。用农民的手艺和智慧,再加上大学生的创新,老手艺也可以融入现代生活。在这次展览筹备的过程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30余名教师、100余名学生组成创意团队,在对民间手艺资源进行调研的基础上,产生了很多精彩的创意产品,展览开幕以来也得到了专家和观众的好评。
手艺有传统文化基因
齐鲁晚报:开展山东农村文化产业调研,您和您的团队为此付出了6年的心血。您从事民艺研究和保护近30年,在当代艺术和市场发展大潮中,可以用“坚守”来形容。在您看来,民间手艺最吸引人的是什么? 潘鲁生:民间手艺里保留了文化的种子,里面写着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基因。其实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恰恰需要文化的融入,我们总要有属于自己的文化身份,而不是对别人简单地模仿和复制。 历史上,“中国制造”曾经占据领先地位,手工艺、造物智慧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反思当前“中国制造”存在的问题,只有加工没有自主设计,更缺乏品牌意识,这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如何更好地继承造物智慧、激发文化创造活力,传统手艺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农村文化产业要发展
齐鲁晚报:在“山东农村文化产业调研”成果展示中,有对每项手艺产业发展现状的调查笔记,并形成了丰富翔实的数据信息。这项调研超出了艺术的范畴,它涉及整个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问题。农村手艺靠什么才能继续发展下去? 潘鲁生:目前,山东农村手艺文化产业已形成从原料种植到加工销售的产业链,既是对民间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同时也突出体现了新型产业价值。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手艺产业作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具有就地取材、就地加工、量材为用以及能耗低、污染小、附加值高、收益多等特点,体现了生态、文化可持续的发展理念,这么好的农村手艺却在历来的发展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齐鲁晚报:路径在哪儿?您有何建议? 潘鲁生:要保护好这些老手艺就得提出可行的解决办法。 首先,老手艺作为产业资源应加强保护,保护老手艺人、手工技艺、手工艺品,在保护的基础上才能创新和发展。 其次,在品牌的树立上,相关部门应加强调研和设计研发,开拓国内外市场,全面打造手工艺品牌,不能仅限于贴牌、代工。在这个工程中,就需要成立农村手工艺产业结合经济组织,提高农民艺人的市场化组织程度,既能维护农民手艺人的利益,还能推进手工艺产品的产业化程度,还可发挥教育与技能培训的职能。
潘鲁生调研采风。(资料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