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鸟飞绝、鸡翘脚的十冬腊月里,要把小朋友稳在热炕头上,比登天难。孩子总是孩子,天再冷,也不能不玩。
□陈正宽 老潍城的隆冬,到底冷到什么样子?若有谁问这,在下也只好耸耸肩,摊摊手,吐俩字:也难!往古里说,方志书不少,如乾隆年间刊刻的《潍县志》,有关气象记载,不是不记,就是记之过简。如“某年某月,雨雪”,“某年某月,日之食”,“某年某月,某地震”之类。“某年某月,雨雪”,意思说,五黄六月,下雪了。天公好幽默,唱起《六月雪》来,替“窦娥伸冤”呢。健在的长者,譬如九十往上的翁妪,请他们说亲身经历,又大约不是残缺,就是无记。 我想起来,距今约七十年前,时在阴历十一月中,用现今温度计测温,恐得摄氏零下十五六度吧。雪,一下就特大。听俺娘说,我出生那年,滴水成冰。祖宅小西屋,门外筝子门都开不开了,竟是夜半暴雪,积雪封门。爷爷说积雪封门,那乃丰年象征。丰年不丰年,不知道。反正,当年下雪,下就奇大,动不动盈尺。至于冷,冷到啥程度?爷爷说,阴历年,冷到极顶:咸菜瓮,上了冻。 但民间谚语说,冻了咸菜瓮,冻不了孩子腚。真的!当地习俗,两三岁前的小朋友,出于方便,穿棉裤不插裆。在鸟飞绝、鸡翘脚的十冬腊月里,要把小朋友稳在热炕头上,比登天难。孩子总是孩子,天再冷,也不能不玩。 延上晴明,穿得像棉花包的我们,便搿伙上庙台,登高阶,“打滑擦”(“擦”念“才”)。昔时,县城四关,街头巷尾,随处有寺庙。而但凡阁子庙,必有高门;凡高门,必有高阶;凡高阶,必有护阶石。护阶石从高门处斜插到平地,很像滑梯。我们从平地阶爬到顶,并足端坐护阶石中,顺溜下滑,其快如梭,心花怒放。一拨又一拨的孩子,一帮又一帮地打滑擦。经年累月,竟把护阶石磨出两道深深的槽沟。善男信女,上庙进香,踏了石阶上阁子,一边走,一边看护阶石上磨削的沟槽,竟如铲凿斧劈。不由失声惊叹,地久天长,鬼斧神工呵。 要延上下雪,白雪皑皑,白浪河上则成琉璃世界,这才是造物主送给孩子的大礼。大家走在上早学的路上。脚下趟着雪,仰面迎着雪,两眼注视着扫雪的老汉,口中念着国语课本上刚刚学到的诗行:“北风呼呼吹,大雪满天飘,一个老头儿,弓腰把雪扫……”,快意无限。到得学校,上体育课,又可在操场上堆雪人、塑雪狮,两军对垒,大打雪架,雪弹流飞,寒气全无。 在潍城,冬日的男孩子,还喜欢在空场上做游戏:打尜。尜,是一种木制玩具。用一拇指粗的小棒,断为短木,两头削尖,形若尖锥。另备木板刀,状似瓦刀且小。玩此游戏,须得有力度,讲技巧。把尜置于发线上,游戏者从两人到多人均可,将军宝决出顺序。第一个举刀,敲尜之一端,尜由力翘而向前方远射,此人紧跟再打尜,再远射,谁射得远,谁为赢家。 滑冰是冬日的佳戏。不到寒冬数九,白浪河或虞河的冰层,不会结厚。而冰层没有三四指厚,驮不住人。倘使冰薄,一脚踩空,顶了“盖垫”,就危险了。这种滑冰,倒是名符其实的“打滑擦”。古时没有冰鞋,滑动不是很快,却也九分溜刷。大一点的孩子,可以凑堆在冰面滑冰,而小一点的孩子,像我,则在冰边试滑,小心翼翼,惊恐百状,小手冻得姜芽似的,脸儿冻得红萝卜一般。不怕!帽子上依然冒热气呢。隆冬日短,不是雪天,就是彤云密布,轻易见不着太阳露脸。而在白浪河上滑冰的我们,早晚滑得过瘾,玩得尽兴,这才回城。偶一回首,意外见着红日头,在云隙里露出笑脸,和小朋友作别,心里不知多么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