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晚报数字版
站内搜索:
放大 缩小 默认
过年新鲜事初一吃元宵
  • 2011年01月28日 作者:
  • 【PDF版】

    滚元宵(资料片)

    元宵,顾名思义,本应该是在正月十五元宵节吃的东西,在我的家乡~~~日照,年三十深夜和初一早上就能吃到,感觉很奇怪吧?

    关于元宵,还有一个传说:窃国大盗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成果后,一心想复辟登基当皇帝,又怕人民反对,终日提心吊胆。一天,他听到街上卖元宵的人拉长了嗓子在喊:“元~~~宵。”觉得“元宵”两字谐音“袁消”,有袁世凯被消灭之嫌,联想到自己的命运,于是在1913年元宵节前,下令禁止称“元宵”,只能称“汤圆”或“粉果”。然而,“元宵”两字并没有因他的意志而取消,老百姓不买他的账,照样在民间流传。 

    记得小时候,生活条件还不像现在这么好,所有的元宵都是纯手工制作,糯米粉在除夕下午就已经和好,到了晚上,妈妈和奶奶一边看春节联欢晚会,一边滚元宵,等到了新年钟声敲响的时候,汤圆也就做好了。初一早上,一家人聚集在一起,吃着热气腾腾的元宵,预示着今年一整年,全家都团圆。 

    本报见习记者 贺超

    流水席

    临近春节,年味越来越浓。不同地区的春节风俗习惯也各不相同。岚山区过年就有这样的风俗,大年初一摆上酒席,来拜年的都得喝口酒夹筷子菜才能去下一家。一天下来,一桌能迎二三十拨结队来拜年的亲朋好友。

    24日上午,记者来到岚山区秦家官村邱传荣家,55岁的邱大姐告诉记者,她每年的除夕就备足了大年初一要用的酒菜,蒸鱼、炸豆腐是必不可少的菜,寓意着来年福气满堂、年年有余。 

    “把初一来拜年的客人请上酒桌是老一辈留下来的传统。”每年过年邱大姐都会摆上几桌酒菜,请拜年的亲朋好友享用。“大家来了都坐不了多长时间,一般就是吃两口、说些吉利话就又去下一家了。”邱大姐说,像她家这样,本家有100多户人口,初一来拜年的人多,一天下来桌子上的菜得换六七次。 

    岚山小伙武玉文兴致勃勃地给记者讲起了岚山的过年习俗。“我们岚山过年最热闹,初一早上很早就有来拜年的,来了就坐下先上一缸子(喝一杯)。”这是岚山地区特有的风俗习惯,岚山人看重年初一的这顿饭,到家拜年的人都得上桌吃两口。有些家族一桌坐不下,得摆两三桌。 

    本报见习记者 王娇

    特色咸菜:

    特色酒席:

    在日照,过年期间最好吃的、给人印象最深的,当数京冬菜。

    说到京冬菜的制作技艺,要追溯到清光绪年间,日照京冬菜创牌于清代咸丰元年的日照县(今东港区)涛雒“裕源”酱园。裕源东家丁德臣从滕县(今滕州市)请来一位名叫单学雨的人为师,初期产的冬菜并不出名。到清宣统元年涛雒人收丁惟地、丁惟国两兄弟为徒,丁家兄弟苦练切菜技术,练出一手好刀法,菜坯质量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此后,冬菜生产渐成规模,当时裕源为切晒大白菜雇了三十余人,忙季达到五十多人,年产冬菜菜干15000至17000斤。由于所产之冬菜条索细匀、色泽金黄、清香宜人、味美可口,形色味别具一格而誉满京城,是清代日照县唯一的朝贡品,故名“京冬菜”。 

    京冬菜不光具备食用价值,还有历史价值以及科学价值和经济价值。可以说京冬菜不仅是日照特产的咸菜,也是一块文化瑰宝,更是推动日照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京冬菜的传统制作工艺在当地党委和政府的支持下,做了很多发掘抢救、继续发展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不少困难。

    本报见习记者 贺超

放大 缩小 默认
过年新鲜事初一吃元宵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