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晚报数字版
站内搜索: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春运战争”,以一个温暖的名义
  • 2011年01月28日 作者:
  • 【PDF版】

    赶往武汉汉口探亲的张永兴接到了家人的电话,喜悦的心情溢于言表。

    本报记者吴凡 摄

    无论行李有多重,回家的心情永远是好的。

    本报记者孙国祥 摄

    水泄不通的车厢里,满载了乡情。

    本报记者于潇潇 摄

    本报记者于潇潇

    岁末将至,人在旅途。

    2011年1月23日,记者踏上1392次列车,成为返乡族中的一员。

    春运,一个饱含中国人丰富情感的名词,一个承载中国人独特记忆的符号。

    每天,相当于一个上百万人口的中等城市“行走”在路上;一个月,数亿人上演着同样的“往返迁徙”。

    行走在路上的,是酽茶一般浓浓的乡情。

    乡情是一张薄薄的车票,铁路、公路、航空、轮船,满载积攒了整整一年的渴盼;千里迢迢,日夜兼程,似乎都只为相聚那一刻的亲情体验。

    回家,回家,朝圣一般的回家路上,所有的忧喜苦乐,都是为了这么一个温暖的词汇。

    35小时,43站

    近36个小时,43个站。路多长,都没关系;时间再远也能忍。走得越远,离家越近。

    当晚21点55分,记者被人流拥进车厢。1392次列车共有7节硬座车厢,距离不足300米。零点5分,记者从8号车厢开始,向2号车厢的方向穿越。

    8号车厢和餐车的连接处,寒风涌灌进来,一位老人坐在成堆的行李上,不住地打盹。

    7号车厢的茶炉室内,一平方米的空间,挤着四个年轻人。

    6号车厢里,一对夫妻坐在地上,妻子倚着丈夫的腿,已经熟睡,而丈夫的目光,停留在硬座上,正平躺着酣睡的女儿身上。

    5号车厢里,一个七八月大的孩子躺在桌子上,身下垫着厚厚的被子,睡得香甜。他的周围,是一个正用手轻拍棉被的妇女和三个在座位上睡得东倒西歪的乘客。

    4号车厢中间的过道上,一位父亲强忍睡意,用手托着女儿的头,尽管靠着椅背站着,女儿已睡意沉沉。

    3号车厢的洗手池上堆满了行李,一个农民工模样的年轻人蜷缩在摇摇欲坠的行李下。

    2号车厢相对较为宽松,在车厢尽头,一位乘客将报纸铺在身下,半躺着,头倚车门,皱着眉头睡得正香。

    小心地绕过每一只脚,走到2号车厢,不足300米的距离,记者走了18分钟。

    零点35分左右,列车途经济南车站。上车的旅客磕磕绊绊地寻找位置,有孩子被吵醒,大哭起来。记者此时返回8号车厢,车厢内更为拥挤,回到原来的位置,共用了27分钟,衣服几乎被汗水浸透。

    烟台至佳木斯方向的1392次列车每天17:25发车,21:51途经潍坊,全程运行2623公里,运行35小时52分钟,途经43站。

    近36个小时,43个站。路多长,都没关系;时间再远也能忍。走得越远,离家越近。

    春运,相信感情

    不是没关系,而是这张票背后的附加值,并不是可以用钱来算计的。春运不相信眼泪,但他们都相信,感情。

    281元,1392次列车全程硬座票价。对陈天然们来说,这仅仅是归程花销中的一小部分。

    陈天然在哈尔滨当兵,老家在招远市张星镇。休满一个月探亲假返回哈尔滨,恰好赶上春运大潮。接连两天打车到招远排队,却连续被告知没有座票后,陈天然终于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售票点下午三点半“放票”,1月13日上午11点半,匆匆吃过午饭后的陈天然又赶到售票点,稍稍松了口气--队伍并不长,他排在第六位。相互打听了一下,前面五位中只有一人与他一样,是来买1392的。“这回应该能买到票,”陈天然自信满满地想,毕竟是始发站。

    排了两个多小时的队,眼见“胜利在望”,轮到前面的人买票,陈天然清楚地听到“23号1392,没座。”

    仅是来回车钱就已经花了近二百,不能再耽搁了,没座就没座吧,陈天然一咬牙,买了1392的无座票。

    凭经验,23日下午五点一上车,陈天然直奔餐车而去。所幸是始发站,餐车上的人并不多,他很快选了个靠车窗的位置坐下。

    不过半个小时,火车行至蓝村,丛平平也携着简单的行李挤上餐车。

    晚上6点,餐车开始供应晚饭,25元一份套餐,内含一份米饭,一份荤菜,两碟咸菜,一碗汤,米饭可酌量添加。

    陈天然毫不犹豫地买了晚饭,他知道,按不成文的规矩,这一份饭可保证自己在餐车上暂时拥有一席之地。尽管身边还带着大包的零食,乘客们无不和陈天然一样,爽快掏钱。

    这只是个开始。晚上九点,车厢内供应“爱心晚餐”,脆脆肠、啤酒、牛奶和零食,售价三十元。有人开始抱怨了,不想买这份所谓“爱心”,餐厅乘务员显然已经听惯了这种抱怨,“不买就让座,有的是人买。”

    加上15元早餐和25元午餐,直到25日早晨下车,为了这个位子付出150元餐费。

    这张票背后的附加值,并不是可以用钱来算计的。春运不相信眼泪,但他们都相信,感情。

    三张坐票,一家子的梦

    “冷、困、饿都不是最可怕的”,回忆起来,张彦的表情仍带着一丝焦虑,“最怕的就是你坚持了这么久,付出了这么多,却还是买不到车票。”

    24日凌晨一点,有位置的旅客多已入睡。6号硬座车厢,32岁的张彦和妻子肩并肩坐在马扎上,半围在座位旁边。妻子的头枕在张彦腿上,已经睡着,张彦强撑着睡意,用手轻轻给座位上睡得小脸通红的女儿欢欢掖了掖被角。

    此前十几天,两张烟台至佳木斯,1392次列车的硬座票,是张彦全家最大的梦想。为了这个梦想,他在烟台火车站守了三天两夜。

    张彦和妻子在烟台打工两年。一个做小工,一个做家政,收入不稳定,“但是再苦再累,也一定要回家看看父母”,张彦说,尤其今年,岳母要过60大寿。

    女儿欢欢5岁,“买站票,孩子受不了,不能让她跟我们一起遭罪。”心疼女儿,11日中午十二点,张彦就来到了烟台火车站售票窗口前。

    结果一到车站就傻了眼,前面已经排满了乌泱泱的人。

    张彦买21日的票,排在了23名,队没排完就已经被告知,没票了。好在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张彦通知妻子,带来饼干、水和一床被子,吃住都安排在了窗口前。晚上难熬,张彦没法睡觉,只能不停地原地跺脚。

    买到票的人渐渐散去,第二天,张彦排到了第8名,还是没买到票。13日上午8点,张彦已经排到第二名的位置。他一步也不敢移,就怕被人抢了位置。因为身后经常有人因为位置的问题,突然撕扯起来。

    中午和晚上,妻子会过来替张彦,那时他可以活动活动,去趟厕所。其余时候,张彦大多双手交叉在衣袖里,缩坐在被子上或披着被子,盯着车站内的时钟发呆。

    “冷、困、饿都不是最可怕的”,回忆起来,张彦的表情仍带着一丝焦虑,“最怕的就是你坚持了这么久,付出了这么多,却还是买不到车票。”

    挤得下不去车,只好念完大学

    杨德生愣住了,18岁的他第一次意识到,人可以为了一个目的地,付出那么多。

    杨德生看看眼前,车厢里仍是人挤人,情况却显然比记忆里的30年前好太多。

    杨德生是天津人,1980年考入哈尔滨师范大学。那是夏天,从未出过远门的杨德生揣着一纸录取通知书踏上火车,奔赴心中的圣地。

    从天津到哈尔滨要24个小时。上了火车,杨德生心里的梦想就一点点儿几乎被挤碎。车厢里没有立足之地,闷热难捱。想走一步,难比登天。

    杨德生拼尽全力走到厕所门口,门上却始终显示“有人”,等了半个多钟头的杨德生实在忍不住了,开始用拳头砸门,门内始终毫无动静。无奈之下,有人叫来了列车员。

    厕所门打开,从里面“牵”出了一串儿人———一个妇女,带着三个孩子。

    杨德生愣住了,18岁的他第一次意识到,人可以为了一个目的地,付出那么多。

    旅途的疲惫、眼前的情景让18岁的杨德生越想越委屈,他甚至想马上下车,转回天津。“当时真是受够了,哪怕还得再隔一年才能考大学,也不想在车上继续呆下去,就想跳车。”

    48岁的他在1392次列车上回忆当年,笑容里,酸甜苦辣仿佛都有,“结果怎么着,我硬是被人挤得下不去车,一直挤到哈尔滨,把大学念完。”

    从1980年起,杨德生便时常往返于哈尔滨和天津之间。“每次坐火车,对身心都是钢铁般的磨练,二十多个钟头,几乎不吃东西,渴了喝一点点水嘴唇不干就行了。”那次“厕所事件”给他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从那以后自己坐火车基本不喝水,且轻装上阵。24日,上了1392,老杨在熟练地“闪躲腾挪”之余,与周围的人谈笑风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春运声音
“春运战争”,以一个温暖的名义
漫漫回家路且行且珍惜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