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晚报数字版
站内搜索:
放大 缩小 默认
别样的年俗 不变的乡情
  • 2011年01月28日 作者:
  • 【PDF版】

    回家匆匆的脚步,深深打着时代的烙印,几天短短的回家再返回,串起岁月长河的精彩浪花。

    本报记者孙翔马媛媛

    近30余年来,空前未有的大变革又让中国人经历了大范围的迁徙流变。一代、两代、三代的中国人,离开家乡在外打拼,这期间,无数对异地人走进婚姻,组建了新的家庭。

    但是,无论时空和地域如何有差异,更多的人还是在年关到来时挤上了返程的火车,因为在他们看来,风俗在变,但回家带来的温暖却永远不变。

    初到异乡被冻坏了

    结束了一年的工作,终于可以借着春节放松放松了。可是,她现在对“过年”这两个字眼却有些说不出来的担忧。她叫吴玉倩,老家在江苏连云港,丈夫王皓则是山西太原人,两人在大学里相恋,又一起来到潍坊安家落户。

    结婚后的第一个春节,媳妇自然是跟着丈夫回老家过年的。吴玉倩为了给公婆留下好印象,还特地跑东跑西购置了不少潍坊特产。两人带着大包小包的东西高高兴兴地上了火车,可到了公婆家才发现自己很难适应。

    在王皓老家,过年是要给长辈磕头的,特别是刚结婚之后,两人还要到王家祖坟上磕头上供。大年三十的晚上,一家人要在院子里点燃柳树枝和桃树枝,再烧叠好的金元宝,所有人围在四周磕头,以示祈求来年吉祥如意。

    吴玉倩只是觉得非常别扭,因为她压根不知道这些仪式的名称和意义,她都叫不上来,也对深入了解不感兴趣。但是,为了入乡随俗,她还是跟着丈夫一起磕了头。可这样的年,非但没有让她觉得兴奋,反而让她感到非常不适应。难道以后过年都得这样“演戏”?想起这个她就有些生气。

    几天下来,吴玉倩觉得受不了了,这边气温太低,而且还要大冷天的在外面磕头。

    “我家那边哪有这么多习惯啊!”吴玉倩正在收拾过年的东西,“我家那边过年就是简简单单的放放鞭炮,吃吃水饺,拜拜年,再走访一下亲朋好友。一家人聚在一起,聊聊天,看看春节联欢晚会,既简单又温馨。也不用大冷天的在外面举行仪式。”

    因此,今年吴玉倩很早就在心里打定主意,回娘家过年。临近放假的几天里,两人为了过个年竟然打起了冷战。不过后来,两人还是取得了一致意见,以后可以轮流去对方家过年,尽管两地风俗不一样,但是只要能和家人团聚,在哪里过都很温馨。

    强现在觉得有些好笑:花了200块钱给妻子买了一件外套,给还在上小学的孩子买了辆赛车玩具,剩下的就是真正的年货了,有糖果、瓜子、花生,也有猪肉和鱼。

    “我买了两条活鱼,还没上火车呢,鱼就已经死了”。李强笑着说,那时候家乡还比较落后,几乎没有一家较大规模的商场,妻子买衣服还需要转两趟车,才能到县城去买件过年的新衣服。那年回家,他提了两个大大的行李袋,两天两夜的行程,使得回家的路变得异常艰辛。但是十几年的时间过去,家乡的变化很大,如今,县里有了自助银行,商场超市也可以刷银联卡消费了。

    在潍坊打工十多年了,小李不仅会做一手地道的四川菜,而且对鲁菜也越来越拿手。他说自己迟早是要回到家乡去的,在潍坊打拼几年后,就回家开个饭店,以后过年就不用这么匆忙了。

    从活鱼到银行卡

    临近年关,李强所在的川菜馆已经不再营业。老家在四川的他早就开始收拾行囊,准备回家过年。他的行李箱里,除了需要日常换洗的衣物,还有一小部分潍坊的特产。“银行卡里还有几万块钱,回家带给家人。还可以带孩子们去商场买几件衣服,刷卡就行”。李强说。

    回想起十几年前第一次回家过年,李强到现在还记忆犹新。那一年,离回家还有1个月,他就开始游走在潍坊的各大商场超市选购年货。说起自己的“战利品”,李开车回家带上红包潍坊这个城市对宋建国来说,已经不再陌生。21年前,他22岁,跟随几个弟兄来到潍坊打工,从最基础的搬运工人开始,一点一滴,他在工作中汲取经验,一步一步成为一个可以为别人招揽工作的“包工头”。这样的工作跨越,对于一个在潍坊生活了20多年的老工人来说,并不是难事。老宋的难处在于回家这件事。

    每次从潍坊回家,老宋都要思量很久。从潍坊到吉林,没有直达的火车。他要么从潍坊坐车到济南,再从济南转车,要么从潍坊坐到长春,再转车回家。如此艰辛的旅途让老宋有些吃不消,20多年,他回家了六次。每次回家,行李成为老宋最头痛的事。

    “20年来,每次回家带的东西越来越少”,老宋说,第一次回家,除了特产,他还给老婆孩子买了新衣服。一个大行李袋,一个纸箱装

    着特产,还有一个布袋,装着路上吃的东西。在他怀里,还揣着300块钱。惴惴不安度过了两次转车,老宋回家后,总算舒了一口气。

    而如今,老宋已经在潍坊安了家,买了车。他这回愁的,已经不再是买什么年货,如何转车的事了。今年过年他准备开车回家,但空荡荡的后备箱,他却不知道该装点什么了。“家里什么都有卖的,除了两箱萝卜,还真想不出可以带什么回去了”,老宋说,如今家里生活条件也改善了,不再需要他从潍坊千里迢迢带回去的“年货”。

    “还是带红包吧,他们想买点啥就买啥”,老宋最终带着红包开车上路了。

    单看打扮,难辨身份

    “过去春运的时候很容易识别出哪是民工,现在已经不好认了”,27岁的孙成刚说这话的时候,在火车站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已经陆

    陆续续走过一拨又一拨赶路的旅客。

    小孙已经在河南呆了五年,五年的时间,他总共十次来回。他说,过去的时候,人们总能在第一时间从火车站候车室辨认出哪些是农民工,哪些是知识分子。那些回家时扛着大包小包、扛着酒箱子,穿得脏兮兮的保准就是农民工。而穿风衣或西装的就是知识分子。

    但现在却不同了,民工和知识分子,在行李和打扮上的界线越来越模糊。

    小孙就是其中一位。从小孙的打扮,你很难想象他是一名民工。银灰色的西装、黑色的皮鞋,斜挎着一个公文包,拖着一个半米长的小行李箱。“这不是装的,平时不干活,我也是这身打扮”,小孙笑笑说,平均每月3000元的工资,让他觉得挺满足。虽然工作比较累,但回家过年,就得体面,就得让家人过得舒坦。

    刚从河南回家的小孙没有为家人准备过多的礼物。但他带了银行卡,带了现金,准备这两天带家人买点好吃的、好玩的。

放大 缩小 默认
别样的年俗 不变的乡情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