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晚报数字版
站内搜索: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十二五”规划:转出未来新路径
  • 2011年02月14日 作者:
  • 【PDF版】

    本报记者 崔滨 

    转战场:

    滩涂变沃土

    随着黄三角和蓝色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未来5年,滨州、东营、潍坊、烟台的大片荒芜滩涂,一下子变成了两会代表、委员眼中的沃土和热土。

    “去年,我们和潍坊滨海经济开发区签订了污水处理项目的建设合同,将开工建设总投资2.28亿元、日处理工业废水10000立方米的污水处理厂。”在政协经济界的小组讨论时,青岛崇杰集团董事长袁杰告诉记者。

    已经在青岛投资40多亿元兴建旅游项目的香港中旅集团总经理助理王富刚,也对自己的眼光颇为满意,“青岛是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核心,是山东‘十二五’发展的重点区域;旅游业既是服务业又是文化产业,也是‘十二五’的重点发展方向,两个重点叠加,我们以后肯定还要在山东追加投资的。”

    山东经济学院财税金融研究所所长陈华则向同组的企业家推介,“‘十二五’规划中提到省会都市圈、鲁南经济带要和蓝色经济区统筹协调发展,可以说,未来五年,山东全省都是投资兴业的热土。”

    转战略:

    新兴产业成热点

    连日来的小组会上,“十二五”规划中提到的每一个重点培育的新兴领域,都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焦点。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了云计算,大家说十二五期间,云计算领域能有什么应用吗?”政协委员、山东新宝真商贸有限公司董事长潘智群在发言时的问题得到了与会委员的共鸣。海尔集团高级副总裁柴永强现场当起了老师,从海尔相关产品的角度讲解了云计算给传统产业、服务业带来的商机。

    在山东投资了近50亿元的西京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主席刘央,则看中了现代农业以及衍生出的物流服务业,“十二五期间,山东肯定会转向节能环保的新兴行业,我们投资的方向,当然也要跟着走。”

    政协委员、山东财政学院金融学院院长黄磊则鼓励在场的企业家们积极转型,“‘十二五’期间,山东的目标是把服务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从36.6%增加到45%以上,而同时金融、外包、文化产业这些盈利能力强的高端服务业恰恰是山东的空白,这是多么好的转型机遇啊。”

    转观念:

    富了还要增幸福感

    “我把工人工资每个月提到1500元,还是有很多人不愿意来;同样的待遇给大学生,就是坐坐办公室、干点行政工作,也是招不到人,按说这个工资在潍坊不算低了,怎么这么难招到人呢?”省政协委员、新大地置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仁华对用工荒的感触,立刻引起了在座委员的热议。

    长期研究劳动经济学的省政协委员侯风云教授分析,“用工荒后的深层问题,是企业长期以来高产出、低工资的模式和现实情况的不匹配,进而影响了全社会的生产效率和居民的生活稳定,企业和政府到了改善收入状况的时候了!‘十二五’规划里提出要实现居民收入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效率同步的目标,非常及时。”

    而政协委员、山东财政学院李茹兰教授也认为,除了提高工资,还应该加强各个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以及环境状况改善,“十二五规划中专门提出了淡化经济增速、转向效益导向,其中就包含了增加居民满足感、提高幸福指数的内涵。”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十二五”和“蓝黄”同台合唱
降增速求质量 增收入惠民生
“十二五”规划:转出未来新路径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