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晚报数字版
站内搜索: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农家院里的“新年货时代”
  • 2011年02月14日 作者:
  • 【PDF版】

    本报记者 张浩

    年年过年,年年的心情都会变。到了旧年尾,一些上了年纪的人总会发出感叹:现在过年和过去大不一样了。日子越来越红火,存折上的数字不断跳跃,节日期间的农家小院,变化悄悄地蔓延……

    在家门口办年货

    张洪忠是昌乐县小南岩村一位常年在外打工的人。与往年不一样的是,今年他是空着手回来的,什么年货都没带。“带钱回来就行,想买的东西在村里随时都可以买到,省得拎着东西路上还不方便。”

    在离他家不到200米远的地方,就有一家在村里开的小超市。说小,是因为面积不大,前后加起来还不到20平方米,说超市,是因为它所销售的商品品种很全,有二三百种之多。除了烟酒糖茶、日用百货之外,一些比较冷门的东西也有销售,像摩托车上用的火花塞这里都有卖。

    从腊月二十三小年那天开始,超市外面就摆满了成箱的酒和一些过节用的礼品盒,供往来的人选购。经营这家小超市的村民张洪斌更是满脸的笑容,从腊月二十到正月初十,在这二十天里,平均下来他的小超市每天的营业额都在千元以上。年前他进了一批春节礼品盒,现在早已卖得干干净净。家里招待客人用的炸货和走亲访友用的烟酒和礼品盒是大家选的最多的东西。

    告别“黑提包”

    大年初一,在小学老师张洪玉家,已经毕业十四年的同学相约来看望老师。屋子里摆满了同学们带来的礼品,种类不一,但有个共同点———清一色的礼盒装。张洪玉记忆中,过年出门常用的黑提包,好像一下子从记忆里消失了。

    黑提包在农村过年时很常见,它流行了将近三十年。那是一个人造革的包,以黑色为主,有两个包带作为拎着的把手,包里一般分两层,做工很简单,而且价格很便宜,一般的花十元八块就能买一个,最贵的也不超过二十元。因为容易变旧,而且黑提包的拉链很容易损坏,为了出门时好看,每到过年前,村民一般都会再买一个新的。

    “用黑提包是因为家里穷。”今年58岁的姜学义黑提包用了三十年,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黑提包开始在农村普及,这之前过年走亲戚的时候都是把东西用一个竹篮子挎着或者用一个包袱兜着。黑提包出现后,家家户户都用,家境好的鼓一点,差些的就瘪一点,因为是黑色的提包,也多少为贫寒人家掩饰了些尴尬。

    最早的时候在黑提包里装的是馒头、柿子和枣等物品。到日子过的好的亲戚家做客,他们就什么都不留下,到家境不好的,就把带着的馒头拿出来,吃饭的时候热着一起吃了。过了几年里面的东西变成了当时比较好的桃酥、饼干和两瓶酒。酒都是白酒,需要带酒的时候就说明你所走的亲戚跟你的关系是非常近的,比如说去姥爷家,带两瓶酒。再过几年,包里面又增添了糕点、面包和苹果橘子等水果。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农家院里的“新年货时代”
渐行渐远,儿时爆竹声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