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晚报数字版
站内搜索:
放大 缩小 默认
皮皮鲁,请别长大
  • 2011年02月21日 作者:
  • 【PDF版】

    自己长大了,但不希望皮皮鲁跟着自己一起长大,这是很多皮皮鲁读者内心的矛盾想法。

    2月10日,由郑渊洁创作的童话人物皮皮鲁和鲁西西已经30岁了。

    当天,盛大但缺少童话味道的发布会让很多读者———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生,看着皮皮鲁和鲁西西故事长大的群体,禁不住感叹似水流年。

    在70后、80后有限的童年读物里,皮皮鲁代表冒险、奇迹以及会说话的小动物,皮皮鲁填充了他们天马行空的想象空间,并由此影响了他们今后的生活。

    如今,当这些人忙于应对成年世界的种种规则时,在失眠的深夜偶尔回忆皮皮鲁和鲁西西,也希望在梦里再次看到大衣橱后面的神秘隧道,通过这条隧道,可以到达一个没有烦恼的神秘世界。

    他们成熟又不失童心;他们不想长大又不得不长大。在需要寄托的时候,皮皮鲁成了他们追忆童年的一个载体。看到童话里偶尔出现的40岁的皮皮鲁,他们会失望,因为他们希望皮皮鲁“永远不要长大,永远保留童年的纯真”。

    出名最早的“80后”

    在梳理自己成长年代的同龄人时,很多70后和80后读者认为,最出名、最早出名的80后人物,就是皮皮鲁。

    几经周折,通过郑渊洁的儿子郑亚旗,记者联系上了郑渊洁。

    郑渊洁称,最早创造皮皮鲁这个童话形象时,并没有想到能写30年。

    那是1981年春节,在太原的郑渊洁,最初只是想用假期写一部中篇童话。

    “2月8日是正月初四,我开始在家构思中篇童话。我想写一部专门给男孩子看的童话,主角是男孩子,性格顽皮,爱恶作剧,学习一般,但本性善良,有同情心。”

    郑渊洁认为童话人物的名字应该有滑稽的成分,他选定了“皮皮鲁”。同时为了照顾学习好的孩子也能从童话中找到自己的原型,他又设计了皮皮鲁的妹妹鲁西西。

    接下来的十几年时间里,皮皮鲁一直都是全国少年儿童眼里的榜样,而刊登他的故事的杂志———《童话大王》———一本由郑渊洁一人的作品撑起来的童话杂志,在1996年的发行量更是达到了顶峰的80万册。

    今年2月10日,皮皮鲁和鲁西西真的三十岁了。由21世纪出版社主办的这场生日会为皮皮鲁与鲁西西丛书的2000万销量做了公证,又掀起了一波皮皮鲁的追忆热潮。

    央视的张泉灵对于郑渊洁没有邀请自己“颇有微词”,通过微博对郑渊洁表示了“不满”,并称自己是第一代皮皮鲁故事的读者,上学时还经常给皮皮鲁故事编后续,她甚至在自己家附近找过故事里的地道。

    张泉灵在微博里说,“皮皮鲁和鲁西西当时对我的意义是把想象拉到了身边。此前,我读的童话都是从‘很久很久以前,在一个遥远的国度里……’开始的。而皮皮鲁好像就住我们家隔壁,要不我怎么会在家四周到处找密室呢!”

    而郑渊洁为了表示歉意,特地给她邮寄了一套丛书。

    几代人的记忆

    在腾讯QQ的登记中,网名皮皮鲁的有8600多个,鲁西西有5150多个,绝大多数登记的年龄都在而立和不惑之间。

    “在我看来,皮皮鲁已经不是郑渊洁笔下的那个童话人物,他是和我们一起成长的同龄人,他的故事就是我自己的故事。”张小凡说,皮皮鲁已经超越了童话的框架,身边每一个30-40岁的人身上,都能找到皮皮鲁的影子,或者心里都藏着皮皮鲁的故事。

    《童话大王》是“70后”张小凡接触到的第一本课外读物,那年他上小学五年级,春节去城里亲戚家串门时见到了这本“奇怪的书”。

    “我在亲戚家住了两天,除了吃饭,把他们家里所有的《童话大王》看了两遍。”张小凡回忆当时的情形,“皮皮鲁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自己脑子里通往另一个世界的大门,大脑皮层到处都活跃着皮皮鲁和他的故事,像着了魔一样。”

    从此以后他每月跑新华书店买杂志,他觉得皮皮鲁和鲁西西家就是一个神秘世界:罐头里有小人;毛绒玩具打了橘子水针会出现熊猫鲍尔;衣柜背后有一扇暗门掩藏着的密室……他甚至没病装病到医院做检查,真实的目的是寻找机会,用医用听筒听听沙发里面是不是有一座音乐城。

    直到现在,有时候陪着4岁的孩子看《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张小凡,脑子里还是会想起皮皮鲁,童话里和自己一样大的皮皮鲁,现在是不是也有了“小皮皮鲁”?

    这是皮皮鲁诞生30年来留给70后、80后乃至90后的记忆,已经延续了30年。

    差生的榜样

    在皮皮鲁身上寻找自己影子的很多,尤其是很多差生。

    郑渊洁对于差生有自己的判断:除了学习差,其他都不差,并且有着良好的品质,“我写作的初衷就是想鼓励所有像皮皮鲁一样的差生,他们虽然成绩不好,但成绩并不是唯一的。”

    老家在高密的韩子明,如今在济南一家事业单位工作。他上学时成绩总在后20名,父亲一度为他的将来头疼。

    1990年,韩子明的父亲从北京带回几本《童话大王》,他立刻从皮皮鲁的故事里找到了自己的影子。“不爱学习,爱胡思乱想,喜欢拆卸家里所有的机械物品……”韩子明20多年后回忆自己当时的第一印象,“原来差生也可以受欢迎!”

    韩子明开始觉得自己就是皮皮鲁,好像也有了一个学习很好的妹妹鲁西西。“不是说我变得爱学习了,至少我开始意识到,只要做一个好孩子,就会有人喜欢。”

    韩子明很庆幸自己小学就悟到了这一点。

    他一边像皮皮鲁一样天马行空地想象,一边学习鲁西西读书的故事。上了初中后,他从一个差生,神奇地变成了前十名的孩子,并顺利上高中,考大学,最终留在济南工作。

    他的父亲本意是培养儿子的读书兴趣,却没想到故事里的虚拟人物,改变了自己孩子的一生。

    “差生最需要的是鼓励,而很多孩子受到的是打击。如果皮皮鲁能够影响70后、80后的孩子们,那就是留给了他们善良、真诚、充满想象力的人生。”郑渊洁说,他这些年接触了很多成功人士,并从中发现一个规律,那就是:当前社会上的成功人士,小时候门门100分的非常少。相反,相当一部分成绩都是中游甚至偏下,不乏留过级甚至被开除的。

    郑渊洁对此的评判是,不循规蹈矩的孩子长大后可能更有创造性,“学习成绩不好,爱走神,从另一方面看是想象力丰富的表现,而这些人成年后会进行有创造性的活动。”

    他甚至认为,正是这些不太适应应试教育的人,将来有可能成为国家的栋梁。

    不得不长大

    自己长大了,但不希望皮皮鲁跟着自己一起长大,这是很多读者内心的想法。

    在北京皮皮鲁大讲堂,郑渊洁经常和2000年后出生的孩子们接触。这些孩子多数都是在父母的带领下来参加讲堂的,对于这些父母来说,让孩子像自己一样看着皮皮鲁的故事长大,也是对自己童年的一种追忆。

    郑渊洁对这些孩子充满了“羡慕嫉妒恨”,“他们生下来就有网络、动画、动漫、文字故事,全方位地在文化环境中成长,信息量特别大,学得也多。”这也让郑渊洁在写皮皮鲁的故事时,不自觉地加入了新东西。

    上了高中以后就没有再看过童话的杨忠诚,在他的孩子识字后,开始给孩子买皮皮鲁的故事。

    在新的故事里,皮皮鲁有时候7岁,有时候40岁。杨忠诚觉得随着时间推移,那个原本单纯的皮皮鲁也长大了,有了成年人的思想,有了和我们身边生活一样的东西,却没有了自己童年里的记忆。

    难道,那个给舒克、贝塔送飞机的小孩,真的因为自己的长大,再也找不到了吗?

    记者把这个问题抛给郑渊洁,郑渊洁想了想:“皮皮鲁如果长大了,现在应该会因为买不起房子而苦恼,或者也面临着养孩子的问题。”

    对于皮皮鲁长大后的样子,网友假设者众。“如果他是一个出租车司机,碰上客人遗落的笔记本,会不会藏起来?”、“如果他是一个采购员,会不会从中吃回扣?”、“如果他家的房子被拆迁了,会不会自焚?”、“如果皮皮鲁是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会不会因为没好好学习后悔?”……

    “后来我一想,这些猜测和假设都是围绕着我们自身的生活来进行的。”杨忠诚感叹,小时候会天马行空地想象,长大后,却发现再也逃不开自己赖以生存的各种社会规则和制约。

    在童话里,皮皮鲁他们的确长大过。皮皮鲁是得过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后来还做了个五角飞碟;鲁西西则是有名的服装设计师。很多人认为,长大后的皮皮鲁没有了想象空间,开始让人失望。在豆瓣网上,网友“纨”说:“希望他们永远不要长大,单纯善良美丽。”

    本报记者 张子森

放大 缩小 默认
皮皮鲁,请别长大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