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晚报数字版
站内搜索: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青岛演出市场亟待快速“破茧”
演出场馆少、人才流失等成发展“瓶颈”
  • 2011年02月21日 作者:
  • 【PDF版】

    本报记者 宋珊珊

    演出市场获“新生”

    曾经青岛的演出市场一度让大牌明星都“惧怕”,演出市场向来“叫好不叫座”,很少有演出是赚钱的。但是,2010年青岛的文化演出市场可以用“繁荣”来形容,青岛似乎已在告别昔日的“文化沙漠”。 

    去年10月刚刚启用的青岛大剧院,已演出47场,自营演出31场,所有演出上座率都在七成以上,其中《云南映像》等重点A类演出达到了

    一票难求的盛况。 

    与此同时,青岛的小剧场也在尝试中收获“新生”。沉寂了七年之久的成人话剧回归,不同风格、不同题材的作品纷纷登上舞台。话剧院推出的第一部都市话剧《不作你,作谁》共上演13场。小剧场第二部爆笑话剧《武林外传》连续上演17场,平均每场上座率都在七成以上,总票房近13万。

    2010年青岛的文化演出市场可以用“繁荣”来形容,刚刚启用的大剧院已演出47场,上座率都在七成以上。青岛“文化沙漠”的帽子似乎可以摘去了。不过,在摘帽的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青岛本土的剧团在市场化过程中面临着没有演出场馆、人才流失等问题,而只有经过这些阵痛,青岛的文化产业才能真正“破茧”。

    本土剧团难觅“舞台”

    青岛文化演出市场2010年收到了不错的成绩,但是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一些潜藏的问题也开始暴露出来。

    青岛市政协委员、歌舞剧院曲艺团团长孙永芬告诉记者,他们的剧团已进行了体制改革,曾经他们的演员只需要拍好节目,然后由文化局协调演出场所就行了,而现在他们要自负盈亏,他们想演出就得自己找“市场”,找“场馆”。而青岛老城区的很多场馆因为投入不足,已不再具备演出条件,这让他们排的很多精彩节目无缘与观众见面。 

    “青岛老城区的剧院现在一个也没有了。去年我们剧院推出的《邓丽君歌曲演唱会》有很好的口碑,一票难求,但是因为没有合适的演出场馆,不能满足市民的观看愿望。”孙永芬表示。

    委员建议重兴老剧场

    虽然青岛大剧院已成为青岛一个新的文化地标,但是对于聚集着更多市民的老城区来说,却依然是“文化沙漠”,想看演出只能驾车走很远的路。孙永芬表示,青岛的剧院布局应该更合理,老城区人口密集,市民需求也大,应该也配建剧院满足他们的需求。 

    “过去有四方剧院、龙山剧院、延安剧院、遵义剧院、青岛剧院,当时的遵义剧院主要演出京剧,青岛剧院主要是歌舞演出。每个剧院都有自己的特色剧种上演,满足市民的不同需求。”孙永芬表示,随着城市发展,这些剧院的设备和场馆基础设施已经不能满足需求。希望能对老城区的几个剧院进行改造、重建,使其重新“上岗”。同时也希望资源共享、资源调配,让剧团能有“舞台”,好的节目能让市民看得见,而不是“关门自赏”。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去年半小时 今年只用两分钟
“世园会”沙盘搬上人代会
青岛演出市场亟待快速“破茧”
今年人代会将有四大亮点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