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晚报数字版
站内搜索: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头条评论
“限购”之后莫等闲
  • 2011年02月23日 作者:
  • 【PDF版】

    严厉的调控为地方政府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以便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速度,通过增加供给量遏制房价上涨。否则,居民今天受限于政策,明天受限于价格,住房问题只会更严峻。

    □本报评论员 沙元森  为落实新“国八条”,各地限购细则纷纷出台。这意味着由中央部署的新一轮房地产市场调控正在落地。

    从各地公布的相关细则来看,“限购令”大同小异,基本都与户籍挂钩,对于非户籍人口购房实行了更严格的限制政策,目的当然还是为了遏制对住房的投资需求。

    面对各地房价不断上涨的态势,新“国八条”的出台顺应民意,动了真格。但是,被媒体评价为“最严厉的”调控政策,也引发了一些争议。应当说,“一刀切”的限购是一种无奈,与户籍挂钩的限购更是一种无奈,但无此决心又很难解决当前房地产市场的供求矛盾。限购可能会付出误伤的成本,降低这个成本的最好办法就是争取在短时期内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避免调控再次成为“空调”。

    新“国八条”加强了地方政府的监管责任,让地方政府自己确定房价调控目标,量化了政府在房地产调控中的责任与任务,以便于中央问责。房地产是撑起地方财政的支柱,要地方政府下定自断财路的决心也不容易。即便是中央的强力推动下,一些地方的限购细则仍然不免有走样和松动的嫌疑,比如在新“国八条”中,限购的范围是“本行政区域内”,而在一些地方的细则中却仅在市区或者主城区内限购,最宽松的当数贵阳,仅仅把限购划定在“一环内”,如同一套

    “化骨绵掌”,几乎消解了中央打出的组合拳。此外,在调控目标上,多数地方出台的细则并未提出具体调控目标,为自己留下了回旋余地。据报道,在细则最为严厉的北京,已经有中介找到了政策的突破口,其他地方的形势可能更令人担忧。

    一些地方对调控没兴致,不积极,原因无非是担忧调控影响地方经济,进而影响政绩。有了这种抵触心理,被动的调控能取得多大成效,就成了问题。限购作为一种过渡性的制度安排,只是缓解市场供需矛盾的一个手段,而最终目的还是要实现居民“住有所居”的愿望。严厉的调控为地方政府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以便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速度,通过增加供给量遏制房价上涨。否则,居民今天受限于政策,明天受限于价格,住房问题只会更严峻。此外,地方政府还应当认真填补政策的漏洞,在各个环节上拾遗补缺,遏制楼市上的投资和投机行为。

    眼下,严厉的限购已经影响到房屋租赁市场,一些地方房租大幅上涨,让被限购的非户籍人口深感头疼。如果因为调控导致土地财政下降,地方政府在土地供给和保障性住房建设上反而消极应对,无所作为,一旦限购解除,房价上涨如旧,那么今天为限购付出的代价就没有意义了。所以,限购政策既是向居民出示的限令,也是对地方政府的鞭策,问题没有一限了之,限购之后仍有很多配套工作急需跟上。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限购”之后莫等闲
>>世风眉批
“卷款外逃案”让惊世奇文成为耻辱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