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晚报数字版
站内搜索:
放大 缩小 默认
爸妈爱攀比孩子多了“假想敌
  • 2011年02月23日 作者:
  • 【PDF版】

    “从小我就有个宿敌,他的名字叫‘别人家的孩子’。这个孩子从来不玩游戏,不聊QQ,不喜欢逛街。天天就知道学习……”开学后,网上出现了一则名为《别人家的孩子》的热帖,短短几天浏览量已破万,众多学生纷纷讨伐“别人家的孩子”。

    网友热议

    讨厌“别人家的孩子”

    “从小我就有个宿敌叫‘别人家的孩子’。这个孩子从来不玩游戏,不聊QQ,不喜欢逛街,天天就知道学习。长得好看,又听话又温顺,回回年级第一,不让人操心。还有个有钱又正儿八经的男/女友。研究生和公务员都考上了,一个月七千工资。会做饭,会家务,会八门外语。上学在外地一个月只要400元生活费还嫌多。嗯,我在我妈嘴里是最差劲的。好像她恨不得生的是别人家的孩子……”这则广泛流传于网络和微博的热帖引发众多学生的共鸣,在人人网上,短短几天就被分享四千多次,浏览量破万。

    在新浪微博上,关于“别人家的孩子”的微博有一万六千多条。多数网友表示“恨透了”这个叫“别人家孩子”的虚幻的攀比对象。

    记者随机采访了各个年龄段的二十多位学生,仅有两位表示父母很少把这样的话挂在嘴边,而绝大多数学生都表示父母经常用“别人家的孩子”来教育自己。

    更有不少网友和学生表示,自己一路就是被父母“比”着长大的。上学时,比的是成绩,到了大学,比的是证书,而工作后比的则是职业、收入甚至是择偶。有网友给“别人家的孩子”找了不少形容词,比如:神通广大、虚无缥缈、宇宙中最强大、宿敌般的人物。

    案例分析

    中学生不堪被比而自残

    在部分心理专家接诊的案例中,“别人家的孩子”的确很可怕,甚至诱发了个别孩子的心理问题。

    上海的心理咨询专家陈教授就曾接触过一个真实案例,两个妈妈以前是同学,从小就喜欢暗地较劲,两人生的孩子又是同龄,同在一个班级念书。于是,两个孩子就成了妈妈们嘴里最爱比较的对象。妈妈每天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问别人家的孩子表现如何,考试成绩如何,生词默写出来没有?一听说别人家的孩子超过了自己的孩子,马上脸拉得老长,劈头盖脸地一阵乱骂。到了初三,其中一个孩子的成绩渐渐落后,便再也不愿去上学了,并一直喃喃自语,“我要去杀了那个别人家的孩子。”

    另外一个案例,高三学生小施成绩中上,有个表姐去年高考进了名牌大学,从此,表姐就常常被妈妈挂在嘴边,小施不堪忍受比较的压力,竟偷偷准备了一把小刀,当妈妈开始念叨“你那个姐姐如何优秀,你怎么不给我争气”时,她就拿出小刀,在自己身上划几下,直到出血才收手,手上落下了难以修复的疤痕。

    “十个父母中,有九个都是这样的,殊不知,这样的比较让孩子很受伤。”陈教授表示,反复跟别的孩子比较容易造成一种“高竞争感”,这种“高竞争感者”属于心理问题高危人群,追根溯源都是家长的比较造成的。

    专家建议

    比别人不如比自己

    “‘爱比’的家长普遍陷入一种焦虑,这种焦虑是社会对孩子千篇一律的评价标准造成的。”专家认为,长期以来,成绩好、考进名牌大学、找到好工作就是好孩子的唯一标准。任何与之相悖的发展模式就会被视为失败的案例,家长们往往忽略了孩子的个性,缺少成长道路的规划。

    虽然家长的出发点往往是为了孩子好,希望让孩子“知耻而后勇”,激发斗志,但因为方法不当产生误区。比如,家长喜欢比成绩,因为分数更直观。但是孩子班级的整体情况、卷子的难易度、考查重点,以及其他因素却被忽视。再比如,家长在比较时都喜欢“扬短避长”,将弱点无限放大,这些都可能强化孩子对这个弱点的逆反情绪。

    对此,专家建议,父母应该多学习“如何进行科学的比较”———比别人不如比自己,少横向比较,多纵向比较,拿孩子这次成绩和上次比,比较孩子的新优点和改掉的坏习惯,这样来得更实际一些。

    “同时,还要结合孩子自身的特点,不能‘刻舟求剑’,照搬成功模式。”陈教授说,任何别的孩子成功案例仅供参考,决不能试图拿来复制。他建议家长多关注成功者的外部因素,努力营造与之相似的家庭环境,不要再让“别人家的孩子”成为你孩子的“宿敌”。

放大 缩小 默认
爸妈爱攀比孩子多了“假想敌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