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3月7日讯(记者何泉峰 实习生 丰国)“预期年化收益率3.50%”、“年化收益率2.70%”、“最高预期收益率4.10%”等有关理财产品收益率的描述可谓是五花八门。7日,记者调查发现,多种收益率的表述让市民眼花缭乱,甚至造成误解。市民初女士就被“年化收益率”给蒙住了。
去年12月底,家住万光社区的初女士购买了一款为期60天的短期理财产品:“说明书上写着到期年化收益率4.1%。看到这么高的收益率,我动心了。”初女士告诉记者,她将家里剩余的10万元闲钱全部购买了该款产品,购买后一直认为4.1%的收益,也就意味着每1万元可以拿到410元收益,那么自己投入了10万元,2个月后就应拿到4100元。
“可是理财产品到期后,没想到拿到手的收益仅673.97元,扣除手续费后只剩下650元。”初女士显得有些纳闷,当时就赶紧到银行问个究竟,银行的客户经理告诉说明书上的收益率是年收益率,不是月收益率,现在也不是很明白。
记者从某银行的相关人士那了解到,年化收益率实际上是把当前收益率,例如日收益率、周收益率、月收益率等换算成年收益率来计算的,是一种理论收益率,并不是真正的已取得的收益率。“初女士的那款60天的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为4.1%,购买额为10万元,实际上能收到的利息是10万x4.1%x60/365=673.97元,绝对不是41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