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派记者乔显佳 3月19日发自大阪 本报记者在日本采访中,前后遇到3次民众团体自发组织为日本东北大震灾捐款的活动。据记者近距离观察,发现面对街头募捐,比较慎重,积极响应者并不多。
记者第一次遇到募捐活动是在东京涩谷县的八公口闹市区,15日,日本全国行动委员会组织一些民众志愿者,在此向路人募捐。一位50多岁的男子,站在一辆宣传车上,手拿着麦克风,卖力地呼吁人们为灾民捐钱捐物。该协会组织还进行网上直播。尽管他一连讲了两个多小时,却很少有人捐款。在记者拍照的半个多小时内,只有一位20多岁的女孩子上前,向怀抱募捐箱的一位日本老人捐出一张纸币。
第二次捐款活动出现在大阪梅田车站,由东瀛著名学府早稻田大学的几位学生发起,参加募捐的都是一些年轻人。几位青年向路人散发宣传资料,气氛甚至有点儿“悲壮”。在此捐款的市民明显比此前记者在东京闹市区见到的人多。根据募捐者山田健太提供的捐款明细,3月12日日本东北大地震发生的第二天,他们在此募集款项200多万日元。
记者遇到的第三次街头募捐活动是在日本京都清水寺附近的街头,七八名街头艺术家拉开架势,又说又唱,但捐款的场面也比较冷清。
对此,在某华文媒体工作的日本人渡边告诉记者,受近两年经济不景气的影响,一些日本人对花钱慎重起来。也有一种原因是,其中一些市民此前已经通过各种途径为地震中受难的同胞捐款。大阪出租车司机中村则认为,政府做好政府的事情,他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是对救灾最大的支持。面对前所未有的“国难”,一些企业感到了生存压力,进而很多的市民开始为自己的工作和生计发自内心地担忧,也是他们在捐款箱前再三犹豫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