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晚报数字版
站内搜索: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旅行笔记
龙泉问瓷
  • 2011年03月30日 作者:
  • 【PDF版】

    □钱汉东  去年冬天,我应邀去龙泉市宝溪乡考察,这里山光水色,风景奇秀,是近现代古龙泉窑集居地,保存了清至民国龙窑9座。龙窑依山而筑,气势非凡,龙窑在中华大地延续烧了2000余年,它是人类文明活动的重要见证。近年来,随着液化气窑炉的使用,龙窑失去了往日的功能,绝大多数龙窑作坊歇业,窑场皆废。

    笔者还有幸目睹龙泉古窑祭灶点火的壮观场景。祭台上放着猪头、鱼、酒等美味佳肴,窑工恭恭敬敬的行礼,祈祷窑神护佑。这种古老的仪式延续了几千年,我在文献上多次见到,今亲眼目睹这一仪式,让人平添敬畏,对于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及其火种的敬重,符合华夏子民的传统习俗和礼仪。陶瓷是土和火的美妙结晶。窑工轻轻地将木柴掷入炉膛中,熊熊烈火燃起,火出窑尾,烈焰腾空,蔚为大观,让人思古之幽情顿生。

    我们还巧遇并见证龙泉青瓷出炉的那一刻,一阵鞭炮声后,一件件精美青瓷从窑炉中缓缓传递而出,整齐地排列在铺着红布的陈列桌上,有粉青花瓶、弧瓶、琮瓶、香炉、碗盏等等,精美绝伦,巧夺天工,让人目不暇给。一帮痴迷青瓷的欧洲老外,忍不住欢呼起来,睁大眼睛,争先恐后抢拍下这难忘的镜头。我虽说遍访全国各地名窑遗址,但目睹器物出窑炉,还是第一遭。我轻手抚摸着带着炉温的美如湖水般的青釉炉具,太精致了,此刻,我的心真的醉了,中华民族的勤劳智慧和生生不息的伟大创造力,在此得到了完美的体现。但毋庸讳言,窑炉中次品之多,出乎意料,由于炉温等原因成为残器,这真是叫人无法捉摸的。我对大窑村那堆积如山的废弃器具,有了新的感悟,要烧制出一尊良器不易啊。

    在龙泉有一个历史人物是不能忘记的,他就是龙泉窑的发现者中华陶瓷田野考古先驱陈万里先生。龙泉这块土地,到处是崇山峻岭,当年日寇都无法侵入,

    但陈公却骑着毛驴,翻山越岭,八次来到龙泉考察。中国瓷器及中国陶瓷研究在陈公之前,大都集中在书斋里。陈公虽然非考古科班出身,但他多方面的学养,异乎常人的悟性,敢于打破陈规,重实证而少自矜,绝无明清以来偷懒文人陈陈相因的毛病。正是在他的身体力行下,陶瓷考古由“学问”向科学转变。他还是一个博学多才,有文化担当的人物。他是一位名医,做到浙江省卫生厅长;他写的章草书法,今人无法企及;他是中国最早的摄影家,他的《大风集》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本个人摄影集。他还会唱昆戏,写剧本,爱美食,玩收藏,搞研究。我有幸为陈公在龙泉大窑村铜像撰文并书写碑文,对其敬佩无比。

    我常想当今的中国知识界,出现了一些精神滑坡,士气低迷,丑闻迭出的现象,有人以“犬儒病”概括。究其原因,固然可以追溯到五十年前的政治运动扭曲了人格,思想改造阉割了精神;也可以追溯到十几年来拜金主义败坏了风气,权钱交易搞乱了秩序。中国知识界似乎失去了明辨是非的能力,丧失了激浊扬清的勇气。面对陈公这样先贤,我们发出如此痛心疾首的声声慨叹!

    青瓷是中国瓷器的鼻祖,龙泉青瓷是其典范。如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将龙泉青瓷正式列入全球第一个非遗名录,受到世人瞩目。宛如碧玉的龙泉青瓷,并由此产生的青瓷文化精神将激励后人创新进取,有所建树。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龙泉问瓷
三月桃花开
保洁员小王
茴香豆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