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片 本报记者 熊正君 通讯员 李明全 刘征超
每年的三四月份,东平县旧县乡北吉城村的很多村民都见不着人影,打手机也没有信号。原来他们整天窝在土洞里,忙活着装培养鸡腿菇的栽培袋,往土洞里运送栽培袋等。
几年下来,村民用废酒糟做培养基养殖鸡腿菇,通过合作社集中收购,统一包装和销售,销往其他省市。面对鸡腿菇这块巨大的商业蛋糕,经济专家建议,整合合作社经营模式才能让养殖鸡腿菇的农民提高效益。
三条土洞每年净赚五六万元
4月3日,记者来到东平县旧县乡北吉城村村头,村民窦重荣和几位村民正围着一大堆酒糟装养鸡腿菇的栽培袋。
正在往三轮车上装运栽培袋的杨玉良告诉记者,他家有3条养鸡腿菇的土洞。沿着弯曲的山沟,记者发现,两旁的土山上有很多用水泥、砖头垒砌的、刷着红漆的洞门,洞门里面就是用来养鸡腿菇的土洞。掀开门上的棉被,记者看到在昏黄的灯光下,土洞高约1.8米、宽约2米,每隔几米,墙壁上就挂着一个温湿度计。一列列已经长成的鸡腿菇整齐地排列在过道的两旁,弯弯曲曲地延伸到远处。
杨玉良的妻子任秀丽告诉记者,她家每条土洞的长度都在100米以上。按照每米土洞放20个栽培袋计算,单一个土洞就能放3000多个栽培袋。每年分3批栽培出菇,每批出菇2茬。3条土洞年产鸡腿菇在3万斤左右,按照每斤鸡腿菇3元计算的话,3条土洞就能收入9万元左右。除去购买菌种、栽培袋、各种农药费用和人工费,每年纯收入能达到五六万元。
5年前就开始养菇的高玉贵说,他家也有3条土洞,每条土洞长约60米,3条土洞年产鸡腿菇2万斤左右,每年纯收入三四万元。高玉贵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条100米的土洞,投资
大概需要4000元。土洞属于一次性投资,一年12个月可以不间断地养殖鸡腿菇,当年就能收回成本。
6个专业村四季都能养蘑菇
旧县乡宣传办公室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旧县乡一直以发展地瓜加工业为主,但是地瓜加工后的下脚料酒糟既污染环境又占地占道,让村民很头疼。
2002年,原本在外地搞酵母菌推销和服装批发生意的任德祯偶尔听说酒糟可以生产食用菌的消息后,通过请教相关专家、建设养殖鸡腿菇的示范棚,当年就建起了2个600平方米的大棚,年收入达到3万元,成为养殖鸡腿菇的带头人。
任德祯养殖鸡腿菇的模式让很多村民看到了致富的新商机。村民张秀振建造了一个500平方米的大棚,埋菌袋1.5万个,当年纯收入在1.3万元左右。村民任泽领在山坡上挖土洞养鸡腿菇,养殖面积达200平方米。由于是反季节养殖,1条土洞年收入在2万元左右。两三年后,像张秀振和任泽领这样的养殖户在旧县乡乃至周边乡镇达到近百户。
旧县乡宣传办公室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该乡的北吉城村、寨子村等6个村子发展成为养殖鸡腿菇的专业村。目前旧县乡鸡腿菇养殖户已经发展到150余户,年创利润约1000万元。目前,旧县乡的鸡腿菇销往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省市。
鸡腿菇经济还需整合合作社模式
“现在合作社收的也少了,一些土洞现在都荒废了。”正在装栽培袋的村民毛凤云说。原来,前几年鸡腿菇广受市民欢迎是因为其反季节养殖,但是市场上反季节产品的需求量毕竟没有正常季节需求量大,虽然市场销售价格较高,但销售量较小,很多急于发财的村民选择了其他工作。
山东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市场营销方面的孙兆东老师告诉记者,旧县乡的鸡腿菇经济基本上是一个循环经济,但是参与该经济链条的各个环节并不是完全稳定的,存在一定的风险。“一个成熟的循环经济应该是闭路式的,像是原材料酒糟、劳动力等都可以稳定地掌握在某一家企业手里,这样就能规避一些成本方面的风险,保证养殖鸡腿菇的成本比较稳定。另外,虽然村里有合作社这样的组织来统一收购、销售,但是这种组织比较松散,相关的约束也很脆弱,一旦出现利益冲突,很容易使生产链条断裂。所以合作社应该尽可能地对养殖户进行整合,使其都存在经济利益关系,还要制定严格的经营、销售制度,从而让村民更有效率地养殖,尽可能降低成本。”孙兆东说。
据负责鸡腿菇销售的李树明介绍,主打反季节销售让鸡腿菇市场大开,但反季节蔬菜的市场需求量不大,也不会带来更大的销售量,所以村民在养殖时应充分考虑市场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