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报记者 于潇潇 片/本报记者 吴凡
一天24个小时,1440分,86400秒。对于青州市东坝镇西十里村的马来亚来说,每天80000多秒,被细化成了4万余次呼吸。
每一次呼吸都是特殊的,亲人的双手来完成。
2009年,39岁的马来亚被确认为运动神经元症,俗称“渐冻症”,力气被一丝丝从身体里抽走,直至丧失呼吸能力。
从那时候开始,一家人便开始了一个“解冻”的故事。冰封的生命,也能见到冰雪消融、春暖花开。
突如其来的遭际
像每个悲情故事的开始一样,马来亚和陈青春也遭遇了这般戏剧化的突如其来。如果没有“渐冻症”这个可怕的字眼,这个家庭或许也像千千万万普通三口之家一样,平凡而幸福。但命运就是,那么离奇难以言说。
一张堆满杂物的矮方桌、两张木板搭起的床、一台电视机:马来亚和陈青春的全部家当。2010年7月25日,抬着四肢肌肉已经萎缩的丈夫回到这不足30平方米的“家”,陈青春已经没有心情去感伤。她的注意力必须集中在自己按压的双手和丈夫胸前,不敢稍离片刻。
从2009年12月起,相同的动作便开始重复。
两口子是大学同学。2003年结婚,2004年生下女儿淼淼。2009年他们正在东营打工,一个是焊接工程师,一个是机械设计员。
夫妻俩筹划着再攒点钱,可以买个房子,安顿下来,让孩子健康快乐地长大。周末的时候,两人带着女儿出游,稍长点儿的假期,可以回老家和父母团聚,未来看起来单纯而美好,幸福正一点点向这个小家庭张开怀抱。没想到,一切戛然而止。
也是那年初,一向健康的马来亚身体出了问题:起初是胳膊抬不起来,后来胳膊、大腿的肌肉开始时常颤动,抽搐一般,再后来,浑身无力。
去东营检查的结果是,马来亚得了“运动神经元病”,也叫“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一大串的名词让两口子听得发蒙,但医生严肃的表情和“还能动四五个月”的结论,他们都听懂了。
夫妻俩开始不停地在各大医院间奔走。走得不如病得快,到沈阳医大一院检查,马来亚双腿已经无法移动,吞咽和呼吸也出现了困难。
不同医院的医生重复着同一个名词———
运动神经元病,俗称“渐冻症”。
这是一种恶性病,正如它的名字一样,得病的人像被冰雪冻住一样,丧失任何行动能力。
今天是腿,明天是手臂,后天到了手指,连控制眼球转动的微少肌肉也不例外,最后就是呼吸衰竭。
陈青春决定不再走了,因为丈夫的身体再也无法支撑。从那时起,马来亚只能在医院里靠呼吸机生存,出了高昂的医疗费,呼吸机引发的一系列问题———牙疼、胃疼、嗓子疼、随时吸痰———接踵而来。
在沈阳医大一院治疗的一天,陈青春半夜醒来,看到丈夫心电图显示心脏功能越来越弱,她以为是呼吸机接触不好,急忙用手去按压丈夫的心脏,结果心电图又恢复正常了。这是一个意外,却让陈青春做了一个决定,让丈夫脱离呼吸机,她的双手,可以做丈夫的“呼吸机”。
从那一刻起,陈青春打定主意,回家。
2000万次,“人工”呼吸
一按一起,陈青春和母亲已经记不清,有多少个日夜,自己在不停地重复着这样一个动作。从初次尝试到现在的轻车熟路,就这样,马来亚的生命靠着家人的“挤压”继续维持。“解冻”一个生命,是一件多么悲壮的事情。
靠人工外力按压胸膛使丈夫获取呼吸功能,这是陈青春的办法,但这办法的一个问题是———不能离开人,一旦中断20秒后,马来亚就会窒息死亡。
马来亚是辽宁省铁岭市鸡冠乡人。离开医院的第一站,两人带着孩子回到了马来亚的老家。
马来亚的姐妹都是农民,她们接纳了远来的兄弟夫妇。从此,时针转了一圈又一圈,陈青春和姑嫂俩的双手成了马来亚的“呼吸机”。
农忙的时候,陈青春找不到人帮忙,不得不一个人撑着。她一个人就这么连续按压了22个小时,后来睡着了,可手还在重复着按压的动作。
陈青春的母亲王秀芳打来了电话。她跟女儿说,带着女婿来吧。
从东北返回青州的时候正值夏季,天气炎热。村里好心人帮忙,开车来回跑了1000多公里将马来亚拉回来。车里没有空调,60多岁的王秀芳和女儿轮流按压,汗流浃背,不敢稍停。
此时女儿淼淼已经6岁,也成了“帮工”,力气小,就蹲坐在爸爸胸膛上,靠着全身力气帮他呼吸。
500多个日夜,一起一按,这简单的动作一直重复,丝毫停不得。平均每分钟30次动作,坚持下来,这“人工呼吸”已经重复2000万次有余。
日日夜夜,只为了“解冻”至亲的生命。
“只要你还在”
“只要你还在,我们三口人,就是一个家。”也许在这样一个家庭里,“也许有一天……”只是个美好的梦,但这个句型,支撑着他们对未来一点微薄又坚韧的信心。
“我很聪明,因为我爸爸很聪明!”7日中午,7岁半的淼淼放学归来。她骄傲地说,最近又考了第一名。
放下书包,淼淼跳上床替妈妈。陈青春已经一个上午没有去厕所,女儿“接手”,她赶紧离开,匆忙的脚步险些碰倒立在床边的木杆———今年春天,威海的一个好心人特意为马来亚制作的“按压呼吸机”,一根木杆和一只旋转起落的“铁手”,可以暂时地“解放”人力。
淼淼已经长大了,此时只需跪在床上,用双手借全身的力量按压。对于陈青春来说,这已经是难得的助力,两分钟后她匆忙返回,帮丈夫翻身,然后给丈夫点了棵烟———这是马来亚唯一能保持的爱好。淼淼安静地坐到地上,在两个纸箱垒起的“书桌”前写作业。
中午1点,陈青春连接上“按压呼吸机”,下床做饭。中午吃面,青州的好心人刚刚送来一箱鸡蛋,难得地可以为丈夫和女儿补充营养,陈青春对此很感激,自从生病以来,他们已经花光了所有的积蓄,现在的生活,都靠亲戚朋友和好心人接济。
陈青春打了两颗鸡蛋,一颗埋到女儿的碗里,一颗搅进汤里喂丈夫喝。自己连做带吃,一共15分钟,陈青春坐回丈夫身边,一口口地喂丈夫吃饭。“按压呼吸机”用久了,丈夫的胸腔会很疼,她不愿偷这个“懒”。
“有一次半夜忽然醒来,看见媳妇望着我,一边按压着,跟我说了一句,睡吧,有我呢!”马来亚掉泪了。
陈青春身后的墙上,是一家三口的全家福。那是2009年春天,在东营看完病返回青州时,马来亚和陈青春补拍的婚纱照。照片里,一家三口笑得幸福。
“只要你还在,我们三口人,就是一个家。”陈青春一次次地告诉马来亚,这个早已皮包骨头,连说话都是一个字一个字往外蹦的男人。
为了6岁的女儿能有个完整的家,他们却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陈青春说,虽然西医确定无法治愈了,但据大夫介绍,中医还有一线希望,二人现在唯一的希望就是能找到一位好的中医大夫为丈夫检查治疗。陈青春告诉记者,虽然丈夫的病情目前还不稳定,日子过的比较苦。但是他们全家人都坚信总有一天,一切都会好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