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晚报数字版
站内搜索: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学更应在“反思”中走向“一流”
  • 2011年04月11日 作者:
  • 【PDF版】

    □汤嘉琛  4月24日,清华大学将在万众瞩目中迎来百年校庆。在近日召开的校庆新闻发布会上,清华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陈旭宣布了这所百年学府的新目标,清华计划在2020年达到世界一流大学水平,并在2050年跻身世界一流大学前列。

    之所以会关注清华大学的百年校庆,不是因为他们向世界宣告的“一流”美梦,而是前些天拜读了清华学子蒋方舟发在媒体上的《给清华大学的一封信》。在信中,这个大三学生对清华校园的一些不良风气直言不讳,直斥清华的学子“一路都是教育和体制的少年既得利益者”,“大学成了掠夺政治资本的地方”。

    舆论对这封力透纸背的公开信给予了高度关注,一方面因为信中所反映的问题,正是这所百年学府从优秀到卓越的过程中必须面对的挑战;另一方面是因为这封不合时宜的公开信在某种程度上挑战了校方的权威,社会各界都很关心蒋方舟是否会被清华大学“会商”。比较令人欣慰的是,清华大学官方的表态是“对其提出的问题,清华会进行反思”。

    单单是这“反思”二字,就足以让我们对这所大学的未来抱有一定的期待。毕竟,在我们的话语体系中,校庆从来都是回顾荣耀的时刻,是宣示成绩的时候,是拥抱历史的时刻,唯独不是反思反省的时刻。但是,如果我们将视线从这片尚未出现世界一流大学的土地上移开,看看我们之外的世界,不难发现,那些蜚声国际的名校恰恰都惯于将校庆当作反思的契机。1986年,在哈佛大学350周年校庆上,时任校长德里克·博克的讲话几乎全篇都在谈论忧虑、挑战和困惑;就在这个4月,麻省理工学院150周年校庆的系列活动正在进行之中,最引人深思的也是那长达150天的反思活动。作为一所大学,校庆是否风光永远都不是第一位的,它真正应该注重的是从这所学校的历史中看见未来,思考如何让大学精神延续下去,福荫世人。

    回溯历史,早在1998年5月4日北京大学百年校庆典礼上,我们就发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呼号,并以此确立了旨在培养一流人才的“985工程”。然而,十多年过去了,我们的大学教育在某些方面确实取得了令人欣喜的进步,但不可否认的是,退步同样存在———否则,不会有那么多人追忆曾经的北大清华。

    不过,建设一流大学是一个内涵丰富的系统工程,并非朝夕之功,重要的是要有这种意识,要懂得在反思中前行。在去年全国两会期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表示,要创建若干一流大学,培养杰出人才;随后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也明确提出,要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步伐。所有这些,都表明了中央建设一流大学的决心和支持态度。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要真正实现“一流”,除了论文数量、科研成果等硬指标与国际接轨之外,更需要有软实力建设。而这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在反思中找回失落的大学精神。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海上皇宫”何以尾大不掉
>>声音
大学更应在“反思”中走向“一流”
“豪华病房”里特权病得不轻
“双汇道歉”,变味的公关策划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