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晚报数字版
站内搜索:
放大 缩小 默认
“政府不能跳光杆舞”
———青岛草根NGO的生存现状
  • 2011年04月25日 作者:
  • 【PDF版】

    一名队员为李延照整理救援服。  本报记者 鲁超国 摄

    本报记者 鲁超国 姜萌 赵波

    “你们救人,人家给你钱吗?”“不给。”

    “那政府给你们钱吗?”“也不给。”

    “那你们花了时间,搭上自己的钱,不顾自己的安危,去救素不相识的人,你们岂不是傻子?”

    “我们能从中收获快乐。”

    这是曾经发生在青岛红十字蓝天救援队队长李延照和妻子之间的一段对话。

    “你们救人,人家给你钱吗?”

    “不给。”

    “那政府给你们钱吗?”“也不给。”

    “那你们花了时间,搭上自己的钱,不顾自己的安危,去救素不相识的人,你们岂不是傻子?”

    “我们能从中收获快乐。”

    这是曾经发生在李延照和妻子之间的一段对话。

    李延照是“青岛红十字蓝天救援队”的队长,武警退役,体格健硕。青岛当地很多喜欢登山的“驴友”几乎没有不知道这支志愿队的,因为不少在山上遇困遭险的人都是被他们救的。

    目前他们还是一个草根NG0,拥有成员200多人。他们正打算注册,成为真正的NG0。

    在青岛,目前注册的NG0已经有6000多个,“他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发挥了重大的作用。”青岛市民间组织管理局局长张志勤说,“政府不能跳光杆舞,有一个十六字口诀概括得最好: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

    因为共同爱好聚到一起

    在青岛城阳流亭立交桥北200米,一个汽修厂的二楼,有一间70平米的房间。这就是青岛红十字蓝天救援队的办公室。

    这间办公室紧挨青银高速和城阳高速,当初选址费了半年,“是为了出动快捷”。本来每月租金900多元,老板得知他们干的是“好事”之后租金全免了。

    办公室中间摆放着一个大会议桌,西侧靠墙的桌子上放着三台无线电设备。办公室西南角有一张简易的办公桌和一把椅子,椅子后面的墙壁上有一幅书法作品:“向雷锋同志学习”。

    这支救援队的骨干成员起初都是一些无线电爱好者,“从2002年就开始玩了,刚开始就我们四五个人,就是为了省点电话费,通讯方便。”李延照说。

    2004年印尼海啸,一名英国女无线电爱好者通过电波第一个向世界发出了求救信息,这让李延照等人若有所悟:“原来无线电还有这作用。”

    办公室的墙上挂着“一七五军团”(这是以他们通讯频率439.175兆赫的尾缀“175”命名的———记者注)、“红十字一七五应急救援志愿队”两面旗帜,“这两面旗帜反映了我们两个阶段的历史,以前完全是自发的,后来成为红十字下的一支志愿队。”

    李延照又指着墙北侧的一面写着“青岛红十字蓝天救援队”的旗帜告诉记者,5月7日,中国蓝天救援队总部的人将来青岛为他们授旗。

    办公室的架子上堆放着绳索、担架、急救箱等装备,“这点装备就花了四五万元,大部分都是我们队员自己花钱买的,一部分是青岛红十字会资助的。这些药品是我们一个开诊所的队员带来的。”

    现在,这支民间救援队已经拥有200多名成员,他们来自社会各界,其中既有退伍军人,也有来自电子、外贸、医疗、教育、1T行业的无线电爱好者。

    而青岛的另外一个草根NG0———青岛交通俱乐部,也是因为共同的爱好把各行各业的人聚集在了一起,他们的“办公

    室”则是一个网站。

    “我们上有70多岁的老人,下有十几岁的小孩,都是我们的会员。”俱乐部负责人之一张凯称,他们的会员已经4000多人,“大部分都是从小就喜欢研究公交车的,就像有些人从小喜欢集邮一样。”

    “虽然都是公交车爱好者,但是每个人的兴趣点却不同:有

    亲历演练的李延照觉得志愿队之间衔接不流畅,“也就是在那时,我有一个想法:为什么不能把8支队伍糅合成一支综合性救援队伍?既能搜救,又掌握紧急通讯,还会紧急医疗。”

    同年6月份,他们加入中国救援联盟,邀请蓝天救援队给他们做培训。

    现在,他们每周一开一次

    的对线路感兴趣,有的对统筹调度感兴趣,有的对车型感兴趣,有的则对票价感兴趣。”

    青岛市民管局局长张志勤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在民政部门注册的社会组织共有6000多个,“还有一种组织形式是备案的社区社会组织,登记门槛比较低,青岛有2000多个。至于没有注册登记的就无法统计了。”

    “我们就是当年的‘民兵’”

    无论是李延照还是张凯,都认为他们的“组织”是政府的“辅助力量”,而且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就像战争年代的民兵一样。”李延照觉得他们的最大特点就是“灵活机动”,有任务时能很快集结起来,任务结束后又迅速化整为零,各忙各的。

    2009年5月8日,国际红十字日,青岛市红十字会组建了8支志愿队,“我们是其中之一,负责应急通讯。”

    那天搞了一个演练,8个志愿队共同配合救一个人。“山地搜救的上山之后,我们负责应急通讯的体力不支跟不上,我们跟上了,医疗队则跟不上。”

    会,周三进行体能训练,一般都会选择晚上,白天各忙各的。而周日的时候会进行登山训练。

    李延照现在是一名送水工,“以前还卖过服装”,但是他坦承,家里的支出主要还是“靠老婆”。

    “现在我们大都是从青岛红十字会接到救援指令,然后就会通过无线电台、手机飞信和QQ群发出集结令,半小时之内就能到办公室集结完毕,然后整装出发。”

    “有时候我正给客户送着水呢,突然来了集结令,我关上车门就走。开始有的客户还挺生气:‘你水挺好,服务态度不咋样啊’。之后知道我干什么去了,也就理解了。”李延照说,每次出任务,一般都有10个人以上。

    张凯倒不会耽误自己的工作,他主要是利用业余时间维护网站。

    “下班回家第一件事情就是上网,每天都5个小时以上。”张凯上班干两天休一天,而休息的这一天他基本都会在网上。

    “刚开始呢,纯粹是我们一群爱好者在群里讨论着玩。”后来,青岛交管局、运管局在网上进行访谈时,他们就提出很多意见和建议,“我们提的都不是一些比如‘我家门口为啥没有几路公交车’之类的问题,而是一些公交统筹、线路规划等方面的问题。”

    渐渐地,交通俱乐部引起了有关部门的注意,后来开始主动找他们征求一些意见和建议。

    “比如城阳要实现公交一体化,政府部门就让我们提一些意见和建议,我们在网上进行征集,然后经过讨论和论证,整理之后交上去。有不少都被采纳了。”

    在啤酒节和糖酒会的时候,俱乐部还组织志愿者去现场,为乘客提供现场咨询。

    “因为这是大家的爱好,所以积极性都很高,自律性都很强。”张凯说,他们“负责人”的职责就是对报名志愿者进行排班,“有时候志愿者太多了还要经过筛选。”

    “社会组织成员是因为兴趣爱好才聚在了一起,所以凝聚力非常强,办事效率也非常高。社会组织弥补了政府公共服务中的很多不足。”张志勤认为。

    “一句‘谢谢’足够了”

    张凯从来不觉得把大把的时间花在“青岛交通俱乐部”网站上是一种浪费。

    “我们肯定不是为了金钱。当我们的建议被政府采纳的时候,我们获得了一种满足感,这比金钱更受用。”

    张凯说,通过与政府的合作与沟通,政府会把一些最新的信息透露给他们,让他们提意见和建议,他们的兴趣爱好得到了满足,而他们为政府提供一些好的意见和建议,也是在帮政府的忙,“达到了双赢的效果”。

    在李延照的救援队办公室,墙上有一面锦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送旗人的落款是:盐城路6号登山队,时间是2010年6月28日。

    “那是6月5日的时候,我们救助了一个65岁的老人,他的脚踝扭断了,被困在李沧区一个山上。我们把他救下来送到医院,医生说再晚一个小时老人的脚就得截肢。”

    “后来他老伴给我们来送锦旗,给我们磕头,还给我们钱,被我们婉拒了。”就是这面锦旗把李延照感动了,“这首《游子吟》是一位母亲写给儿子的。她把我们当成了亲人啊。”

    很多人也不理解他们:花了时

    间不说,装备自己买,甚至连油钱都要自己掏,你们到底图个啥?

    “我们啥也不图,一句‘谢谢’足够了。”李延照说。

    当爱心遭遇“狼来了”

    今年2月12日中午12点多,李延照正在水厂往车上装水,突然收到任务,他关上车厢门就奔赴救援办公室,路上发出了集结令。

    半个小时,13名队员赶到。“有一游客在山上迷路,发生骨折。”对方电话能接通,李延照一边安慰对方,一边询问方位。

    2点17分,队员们到达游客指定的位置,但是没发现人。打电话不接,发短信不回。

    队员们担心游客发生意外,在山上搜寻了三个小时,还是没有任何发现。

    最后,队员们只得放弃。

    第二天,李延照继续打对方电话,中午关机,下午又开机。李延照依此推测对方应该是安全的。

    随后,李延照给对方发了一条短信:“王先生您好,我是红十字一七五应急救援志愿队的队长。因为在你报告遇险的位置没有搜索到你,且不接电话无法联系。距我们最初搜救已经过去48小时,我们决定终止本次救援!不管怎样,希望在您真正需要救助的时候我们能够帮到您,祝您平安。”

    对方回了一条空白信息。

    其实队员们早已经怀疑是有人“报假警”。“有的队员就想报复,提出把这件事发到网上,把对方电话号码也公布上去。”李延照就靠一张嘴给大家暖心窝子,“我们要知道我们是干什么的,那样做有损我们志愿者身份。”

    最后大家研究如何防范,但是研究来研究去,也没研究出个结果来。

    “任务一来,救人要紧。”让李延照没想到的是,4月13日,又发生了一起“狼来了”的事情。

    “我们的队员都非常伤心,非常气愤。”但是,他们没有更好的办法,只能把对方的电话号码提供给警方处理。

    “从去年到现在,全国救援联盟一共发生过三次类似事件,有两次发生在我们这里,另外一起发生在北京。”

    “我希望,不要让‘狼来了’的故事演变成一种事实。”李延照说。

    爱心难找“婆家”

    目前,青岛红十字蓝天救援队和青岛交通俱乐部都打算注册成为真正的NG0。

    “我们已经和青岛红十字会达成意向了,他们同意做我们的主管单位。”李延照说,现在他们遭遇的最大困难是资金问题。

    “我们的想法是,有一家企业能资助我们,然后给企业冠名。”现在,他们不缺人,不缺技术,不缺主管单位,唯一缺的就是资金。

    而青岛交通俱乐部也打算注册,“必须有专人来负责。”张凯说,那样的话,就要靠网站进行创收了,其实这是他们最不愿意看到的。

    而在民管局注册的几个基本条件是:首先是3万元注册资金;其次是要有业务主管单位;再次是有固定办公场所;最后是有专门的工作人员。

    “现在其他条件都好办,就是业务主管单位不好找,因为很多社会组织找不到对应的政府部门,即使找到了,很多政府部门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一定愿意管。”张志勤介绍,“所以,如果严格按照政策法规来讲,很多民间社团都是非法存在。”

    “现在国家政策也在不断调整,以后注册不用挂靠主管部门应该是一个大趋势。”张志勤说。

    4月15日,在遭遇第二次“狼来了”之后,青岛红十字蓝天救援队又接到了一个救援电话。

    “集结令”通过无线电传输到每个队员那里,李延照和其他12名队员迅速集结,穿好救援服,带上救援设备。

    “出发。”

放大 缩小 默认
“政府不能跳光杆舞”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