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源源不断的认可与赞许,是人都会滋生些许自我陶醉的情绪,刘邦也不例外。而乐极生悲这样的事情,常常会在这种时刻找上门来。正当刘邦志得意满、情绪高涨的时候,一不小心错走了一步,差点儿令他前功尽弃!
有人向刘邦建言说:关中是块宝地,富甲天下,地形易守难攻。而章邯投降项羽后,受项羽之封为雍王,治理关中(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项羽的意图很明显。现在刘邦应该赶紧派兵把守好函谷关以阻止诸侯军队入关,再征集关中士兵作为补充,据关自守。
之前我们说过,刘邦在军事上并非能人,但好歹也具有一定的判断力和分析力,可是这次不知道哪里短了路,也没多揣摩揣摩就把枪上了膛。刘邦立即派出军队把守函谷关,并从关中征调大批兵员补充到军中。
不幸的是,这一招犯了三个大错。
一是公开与项羽树敌。不管是政治斗争,还是军事斗争,其核心是实力的比拼。刘邦此时具备和项羽对抗的实力吗?项羽统率的是天下诸侯联军,号称总兵力四十万;刘邦进入咸阳后,加上征调的关中士兵,总兵力不过十万。双方军力如此悬殊,若真要打起来简直毫无悬念。这个时候刘邦派兵守关,昭示天下要拒项羽于函谷关外,自己觉得是自我保护正当防卫,旁人看来却是公开树敌,是对项羽的公然挑衅!这不自己给自己挖了个火坑往里跳吗?
估计刘邦后来也后悔过,可惜覆水难收。
二是忽略了关中王的人选其实取决于项羽。众人皆知,关中王之约是当年怀王所许,但现在项羽才是关东诸侯真正的盟主,手握重兵,拥有绝对权力,这比什么都靠谱。到底谁来做这个关中王,自然是项羽说了算的!根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章邯向项羽降后,“项羽乃立章邯为雍王,置楚军中。”
可见,巨鹿之战后项羽确实是封了章邯为雍王,封了个雍王又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可深长了:第一,项羽企图取代怀王封立“关中王”;第二,项羽会封自己喜欢的人当“关中王”;第三,项羽会在关中地区封立若干个王;第四,项羽不会考虑封刘邦为“关中王”。
事实证明的确如此,项羽入关后分封十八诸侯王,章邯被封雍王,都废丘(今陕西兴平县);司马欣被封塞王,都栎阳(今陕西西安市);董翳被封翟王,都高奴(今陕西延安市);刘邦被封为汉王,都汉中(今陕西汉中市)。令人垂涎三尺的“关中王”被分成了四个诸侯王。
三是忽略了项羽敌视怀王之约的态度。当年怀王之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当时,楚怀王熊心乃是天下共主,刘邦、项羽名义上都是其臣子。但此一时彼一时,天下局势瞬息万变。楚怀王已不再是当年的楚怀王,刘邦、项羽也不再是当年的刘邦与项羽了。刘邦西征入关灭秦,成就大业;项羽北伐歼灭秦军,一统诸侯。
另外,其实项羽早就对这个约定有意见了,因此才会故意封章邯为雍王。但他又不愿承担“负约”的名声,怕失去诸侯们的信任,众叛亲离。所以在分封十八诸侯王前,项羽写了封信给楚怀王,希望他能改变“先入定关中者王之”的约定。楚王熊心可不傻,“怀王之约”是权力的象征,废弃约定等于交出权力,他怎么可能妥协呢?他坚持按当年约定办(如约)。不过项羽原本也没指望他能有何积极回应,只是“礼节”性地告知一声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