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中文沂星电动车有限公司生产的5辆纯电动车在青岛市区进行了示范运行,这是临沂造电动车首次登陆青岛。而在4月初,中文沂星刚刚与香港九龙巴士集团签署了2年内提供200台电动公交的协议。
许多外人可能想不到,就是这家已在国内引起广泛瞩目的新能源汽车制造企业,在3年前曾一度濒临破产。
■大浪冲击,3年前“飞燕”濒临破产
4月22日,位于临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的山东中文沂星电动汽车有限公司总装车间内一片忙碌景象,一辆辆喷好漆的电动公交车框架被运到这里,进行最后的组装。
在底盘安装组,工人们将各种复杂的电线、仪器依次安装到位。在玻璃安装线上,几名工人忙着将一种黑色的胶体涂到公交车上,再把大块大块已经切割打磨好的车窗玻璃粘好。在总装车间门口,七八辆已经组装好的电动公交车正在接受质检员的检验。
看到这一片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谁又能想到仅仅在3年前,这还是一家濒临破产的企业呢?
“正确的发展方向,政府的大力支持,国内领先的技术,加上成功的企业改制,成就了今天的沂星。”中文沂星副总经理范宗武说。
中文沂星的前身是临沂汽车改装厂,隶属于市运输公司,以生产“飞燕”牌客车为主,是临沂惟一一家客车制造企业。然而,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这个年产量只有300-500台车的小厂,渐渐感到力不从心。
“最难的时候是在2006到2008年,金龙、宇通等几大客车品牌,依靠规模、技术、质量及广泛的销售渠道,几乎占据了全国客车市场60%-70%的份额,使得像我们这样的小厂家,不得不面对濒临破产的窘境。当时全国大概200多家汽车改装厂,大部分都倒闭了。”范宗武说。
■寻求出路,进军新能源汽车领域
“机器全停了,大伙都闲着,一开始还凑在一块拉呱,后来工资一直不发,慢慢地大家也没闲心了,纷纷托关系上别的地方干去了,当时走了好多人,连很多老技术员都走了。”
在1987年就进厂的老员工张桂君的记忆中,最长有半年的时间,厂里一笔订单都没有接到,所有生产线完全停工,工人们3个月没有发工资。
2009年,国家发布了《汽车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新能源汽车”一词,引起了公司领导层的关注。在经历了一次次的讨论、研究之后,决定调整企业产品结构、进军新能源汽车领域。“厂里领导是下了大决心的,如果再走老路子只能是死路一条。”范宗武说。
这与临沂市委市政府“优化调整工业产业结构”、“推广新能源汽车”的战略不谋而合。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该厂开始研发新能源汽车。当年就成功研制出混合动力客车和纯电动客车,但由于当时负债累累,无法正常经营。
在临沂市政府的支持和指导下,决定实施企业改制,在山东产权交易中心挂牌转让国有产权。
转让条件要求,受让方需要拥有全套电动车生产技术,同时企业改制后,受让方要在购买标的企业一年内实现在临沂对外销售不低于500辆新能源大客车;第二年度内,在临沂对外销售不低于1000辆新能源大客车。
■资本加技术,让“沂星”大绽光彩
由于拥有较完善的电动汽车技术,该厂产权转让迅速引起了外资的注意。以新能源汽车研发和投资为主的广州新美景汽车集团接受了转让条件,并承诺分两期进行电动汽车投资。一期工程主要投资电动大客车项目,计划投资2.1亿元,形成年产1万辆电动大客车的生产能力;二期工程主要投资电动乘用车项目,计划投资15亿元。新股东带来的资本成为沂星电动车发展壮大的关键。
除了强势的资金支持外,新股东也带来了先进的客车制造技术。其中,“铝合金全承载车身制造”技术成功解决了纯电动公交车的“超重”问题,实现了新突破。这种用于飞机制造领域的全铝合金化车身制造技术,被范宗武看做是沂星成功的“核心武器”。
“自从2009年之后,慢慢工人们都有活干了,机器又开始运转了,厂子里的生产开始恢复正常了,闲了那么长时间之后,重新开工的感觉太好了。”张桂君说。
对于新股东给企业带来的巨大变化,张桂君的认知没有范宗武那样深刻,但在他眼中,厂里的一切逐渐步入正轨,让他对自己的工作又充满了信心。
2009年10月进厂的张孝伟对改制之前的中文沂星知道的很少。“当初进厂,主要就是看中了公司的发展前景,没想到还有这么一段不寻常的发展经历。”张孝伟说。 文/片 本报记者 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