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孔雨童
关注社区居委会换届
一年一度的社区居委会换届又到了,“小巷总理”们是如何面对换届,换届采取何种方式,居民反应如何?今日,本报推出“关注社区居委会换届”系列报道之六。
25日,当烟台市各个街道居委会换届选举进行得如火如荼之际,50岁的海港社区居委会副主任张令娜退休了。
从1996年进入居委会工作,15年来,张令娜经历了三届居委会,几乎每一天都是在一户户居民家奔走。“好孩子,走了以后过来玩啊!”她离职前十几天,总有社区里的老人抓住她的手不放。
张令娜说,这十几年里她只会干活,临走了也不知道该说些啥。如果一定要留什么经验,她愿对接替她的年轻人说说她多年来一直照行的座右铭,服务老百姓,一定要把自己也当做一个老百姓。
站好最后一班岗后她悄悄走了
25日,是张令娜15年居委会工作生涯的最后一天。这几天居委会一直在做安全生产的宣传展板,一大清早她就坐车去三站买了几卷胶带,然后赶到居委会。
孙玉兰主任正带着几个姐妹在做展板,张令娜也坐下来帮着贴胶带。“大姐,还过来忙活啊!”气氛有些安静,一个工作人员跟她逗乐。“站好最后一班岗啊!”张令娜笑着说。忙活的时候,大家乐呵呵地说着家常里短,但没有人说起“走”这个字。
8点多钟,孙主任就带着大家出去布置展板了。屋子里只剩下张令娜和副主任王连宏。张令娜开始默默收拾她的东西,一个带着青花的白瓷杯子、一个计算器、一块毛巾。她把她在海港社区期间管理的居民资料、账本跟王主任一一核对后,交给了她。
早在一二十多天前,就有知道她要退休的大妈们,过来看她,抓住她的手一直不放。“孩子舍不得你啊,以后一定回来玩!”那些七八十岁的老人一直在重复这句话。
买完胶带,张令娜没敢再回去。“一直憋着眼泪,不敢等她们回来。”在海港街道,她工作了六年,每一个小巷她都走过;从15年前,她就跟孙玉兰主任一起共事,太多人让她舍不得。
十几年前干体力活现在干脑力活
1996年,当时还在一家工厂当工人的张令娜遇上了烟台市首次大规模的居委会招聘。“那时印象中的居委会就像小品中演的,都是六七十岁的大妈才能干。”报名后,有领导找她谈了一次话,还不知道居委会是干什么的她,就直接上岗了。
那时的居委会有两项中心工作:抓经济和搞卫生。没有钱给工作人员发工资,居委会盖起小棚出租,叫做“瓦片经济”。那时小区的卫生还没有被环卫部门接管,工作人员上班就要在小区扫卫生,张令娜说,当时正赶上一个重要会议在烟台举行,她和另外的居委会人员每天从早上7点半一直扫到中午下班。以至于很多年后,有小区的老住户一直觉得居委会就是打扫卫生的。“有居民说,你们现在都不干活了,光坐在屋里摆弄电脑。”张令娜笑着说。
当年的居委会要管的事远没有这么多。张令娜说,2003年前后,居委会都开始配上电脑,并搬出狭小破旧的屋子。硬件条件上去了,但是工作压力也开始陡然增大。计生、下岗工人管理、养老保险,以及居民们要开的数十种证明,都要居委会来开。她开始发现,居委会开始从体力活变成脑力活。
用心沟通成了居民的“亲人”
“我们没干过些啥大事,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张令娜说,很多事情因为太微不足道都想不起来了。从邻居闹矛盾到下水道堵塞,从噪音扰民到小区井盖丢失,她们做的就是一一跑到,一一解决。
张令娜说,居委会工作最重要的是用心。一次,一个大爷跑到居委会来投诉,说楼上住了十个年轻人,经常晚上下班以后在楼上“闹动静”,楼上的老人因此睡不着觉。张令娜跑了好几次才等到这些年轻人在家。开门以后,张令娜先是跟他们聊了很久的家常,最后才谈到每天晚上他们闹动静,影响邻居休息的问题。“他们很多都是外来人员,也需要一种关怀。”也许是张令娜的诚恳打动了他们,不久之后,晚上的噪音消失了。
这些年在海港社区,不少老人已经把张令娜当做自己的亲人。有时一进居民家,看到大妈在择菜,张令娜会坐下帮着一起忙活;有时在楼栋里说话,楼上的大妈会专门颤巍巍地跑下来拉着她上去坐坐,一聊就是半个小时,“吃完水果才能走。”
干居委会工作15年,张令娜只知道要用一颗老百姓的心去服务老百姓。“这是我的座右铭。这么做时间久了,大家都是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