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晚报数字版
站内搜索:
放大 缩小 默认
济南王舍人庄遗事
  • 2011年04月28日 作者:
  • 【PDF版】

    韩复榘题字碑

    宋王临诗碑

    在济南鲍山以西市立三院附近,有一个奇怪的地名叫做王舍人庄,其有据可查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宋代。金代,在此置王舍人店镇,近代一度成为历城县政府的驻地。今天,则称王舍人街道办事处,济南新火车东站即将在这里建造。虽然繁华日久,但时光流逝,关于王舍人的名称来历和诸多往事,如今已经日渐模糊,少有人提及了。

    文/图 陈明超

    中书舍人和王灵官

    王舍人庄的得名,因为时间久远,资料缺失,人们无力考证,便新编了这样一个故事:这里隋代前称杂货店,唐代有一个中书舍人王玺或称王熙,告老还乡在此开店。去世后,乡人为纪念他,遂把杂货店改作了王舍人庄并沿用至今。但是,上述说法并没有历史依据,只是人们美好的愿望而已。

    之所以附会为这样的来历,原因有二。一是王舍人庄历史上作为东去淄青的要道,商贾往来辐辏,店铺林立,明清时人们开始习惯称之为王舍人店,简称为王舍店,所以就有了原本叫“杂货店”的说法;二是庄名中的这个所谓“舍人”,很容易就让人联想到古代一种叫做“舍人”或“中书舍人”的官职,加之村中有一棵唐槐,于是就让唐代的一个王姓“中书舍人”来顶替了庄名的来历。

    舍人这个官职在汉代被正式纳入官制,本意是国君或太子的近属官,是近信的通称。唐宋时期的中书舍人则代指草制词臣,也就是替天子草拟公文的人,一经此实职,遂为天下名流,大约三分之一的人日后可以晋升宰辅,因此是个很有前途的官职。不过,在宋代元丰改制以前,实际履行草制工作的职务则叫做知制诰,中书舍人只是一个正四品的寄禄官,只用作定品级,为虚职。因此,许多名人都可以被冠以舍人的称号,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赞颂有为官员的美称。例如元代济南王张荣的府邸,就被后人称作“张舍人园子”。

    清代有一个叫做马国翰的济南人,是中国辑佚学的宗师,他曾隐居鲍山教书,并在自己的著作中专门考证了王舍人庄名称的来历。他说村子附近有一处古迹,叫做“灵官墓”,是道教神明王灵官的墓葬。因此王舍人这个地方,一直以来就被看做是王灵官的故里。马国翰说,王灵官作为道教的护法镇山神将,是宋徽宗时候的显贵子弟,本名王善。在宋代,常把显贵子弟拟为“舍人”,所以人们就把王灵官的故里叫做“王舍人”了。

    不过马国翰的学生陈永修不同意恩师的看法。陈永修考证说,王灵官是汉代的西蜀人,不过是宋徽宗时给他加了封号而已,所

    以王舍人庄虽有“灵官墓”,但也不可能是王灵官的故里。为此他还专门告诫人们不要随便附会和编造故事,“寄语吾乡诸社友,辰垣识略纪分明”。由此看来,王舍人的身份更加扑朔迷离。

    往来过客皆名士

    北宋中前期,济南沿称齐州,本地名士辈出,如范正辞、范讽父子,张揆、张掞兄弟,李格非、李清照父女等。其中的张揆、张掞兄弟就在王舍人庄读过书,张揆甚至还担任过齐州知州,张掞官至龙图阁大学士。不仅如此,这一时期,许多的著名文学大家也纷纷来济南为官,如曾巩、王临、范仲淹次子范纯仁、曾巩异母弟曾肇、晁补之、祖无择、苏轼弟苏辙、“清江三孔”之一的孔武仲等等,一时天下俊彦,皆往来济南山水之间。

    嘉祐元年,齐州防御使赵曙登基,是为宋英宗。作为“龙潜”之地,英宗于治平二年(1065年)升齐州为兴德军,成为了天下重镇。不久,熙宁四年,曾巩出任齐州知州,孔武仲担任齐州教授。熙宁六年三月,孔武仲的弟弟孔平仲来济南访问,途经王舍人庄时,孔平仲作《王舍人庄》一诗说,“西出齐州似不远,晚留逆旅尚徘徊。泰山一夜兴云雨,洗耳流泉待我来。”也就是说,这里西去齐州城已经不远了,城内外喷涌的流泉,正等着我的到来。由此诗可知,当时王舍人庄此时就已经存在了。

    当年六月,苏辙来任齐州掌书记。次年,张掞逝世,苏辙作《张文裕侍郎挽词》诗怀念他。此后,名人路经王舍人必要吊唁张掞,所以留下了许多历史遗迹。先是,熙宁十年二月,苏轼至此,作《张文裕挽词》诗赞颂张掞说,“济南名士新凋丧,剑外生祠已洁除。”并题写了“读书堂”碑,后埋没地下,直到明代万历初年才被发掘出来,可惜今天已不知所踪,仅有拓片流传于世。

    接着,王临在元丰三年知齐州,作《题故龙图侍郎张公旧隐读书堂》一诗并刻碑留存,至今仍镶嵌在王舍人庄某民居的墙上,诗称,“熙宁逸老旧门墙,少日穷经历水阳。负笈便为稽古地,躬耕兼是养亲堂。”其下落款为“元丰庚申(1080年)五月廿日兴德平易堂大观书”。其中的“兴德”,即指兴德军,“平易堂”则是当时州治的正堂名,大观是王临的字。元丰四年,范纯仁知齐州,又作《张掞侍

    郎读书堂》七律一首亦刻碑,但被后人误记为其弟范纯粹所作,可惜的是,该碑今日亦渺然不知所踪。

    张氏兄弟与韩复榘

    张氏兄弟之所以名闻天下,与当时的一个文学团体“东州逸党”有关。东州逸党的代表人物是范讽,主要成员有石延年、刘潜、李冠、李芝、王樵等人,其中的范讽、李冠、李芝都是济南人,他们一起开启了宋诗的豪放旷达之风。张掞则是刘潜、李冠的学生。等到李冠死去,张掞率乡人厚葬了他,并且置田抚养他的孩子。明道年间,在御史中丞范讽的推荐下,张掞又再次出仕成为掖县县令。

    范讽有《题济南城西张寺丞园亭》一诗,“园林再到身犹健,官职全抛梦乍醒。惟有南山与君眼,相逢不改旧时青。”这里的张寺丞,就是以大理寺丞归家的张揆。后来张揆复出仕,累官右谏议大夫,所以《渑水燕谈录》称,“齐州城西张意(议)谏园亭有金线泉。”齐州通判祖无择也有《张寺丞鸣玉亭书事》诗。由此可见,张氏兄弟都与东州逸党有着千丝万缕的

    关联。 

    1983年,济南七里山东麓出土了张掞撰文的《宋故齐州乡贡进士张君墓志铭》。所谓张君,是张掞的堂兄张约。墓志铭明确指出,张氏的家族墓地就在这里。由此可知,张揆、张掞故居最早应在七里山附近,后在王舍人庄隐居读书,为官后又在城西金线泉建立了别墅。此后,人们津津乐道的,不再是王舍人的来历,而只是张氏兄弟的读书堂和苏轼的游踪了。

    清代光绪五年,人们又重修了读书堂旧址,恢复义塾并立《重修读书堂义塾碑记》。到了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在当时的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榘干预下,将历城县治从济南老城迁到了王舍人庄“舍人墓”南。为了纪念这一“盛举”,韩复榘亲题“县治更新”四个大字于《历城县政府移治王舍人庄碑记》上,今存市立三院内。碑文说,此处是“舍人之故里”,之所以选择王舍人作为县治,是因为这里正当古代历下邑(今济南老城)、鲍邑(今王舍人鲍山附近)、东平陵(今章丘龙山附近)中间,便于体察民情。

    由此可知,必有“舍人”在附近生活过并埋葬在村内。问题在于,从孔平仲的《王舍人庄》一诗来看,北宋初年王舍人庄的名字已经存在了很久,而上述所有曾来过这里的名士却都没有谈及“王舍人”究竟因何得名。显然,王舍人的故事还要追溯到更早的时间。如果不是王灵官,那他究竟最有可能是谁呢?

    王舍人最有可能是谁

    让我们把目光投向两汉。无论是西汉的吕国、济南国、济南郡还是东汉的济南国,治所都在王舍人东边不远的东平陵。众所周知的曹操曾在城内担任过济南相,自然可以视为济南王的“舍人”。而更早的时候,附近还出现了一个十分显赫的家族,史称“济

    南王氏家族”。王氏家族原来是战国时齐国(田姓)国君的后裔,楚汉争霸,项羽封田安为“济北王”,田安的后人王(田)遂便以“王”为姓,定居在了东平陵,死后就葬在了附近。

    王遂的儿子王贺,曾担任汉武帝的绣衣御史。不过绣衣御史也不是正式的官名,仅表示受君主的宠爱,与当时“舍人”的含义大致相当。王贺罢官家居,与东平陵城内的终氏家族结怨。而终氏家族也大有来头,最著名的就是“弃繻请缨”的终军。无奈之下,王贺只得选择离开,举家迁徙到了魏郡。后来王贺的孙女王政君成为汉元帝的皇后,王氏一门逐渐都成为了皇帝的近臣,个个都可称“舍人”。

    汉元帝初元四年(前45年),王政君的侄子王莽出生。据《汉书·楚元王传》记载,当年王遂的墓门前就生出了枝叶,“今王氏先祖坟墓在济南者,其梓柱生枝叶”。王莽篡位登基后,便声称王遂墓梓柱生枝叶,是自己称帝的预兆。他立即在新朝始建国元年(9年)整修了王遂墓,“使者四时致祠”。有趣的是,与王遂同时,还有一个叫做王诉的济南人,官至丞相,封宜春侯,家族世代袭爵。王诉的重孙女王氏,就是王莽的妻子。王遂和王诉两家子孙,自然也都是皇帝的近臣。所谓世代舍人,当不为过。

    按常理推断,王遂的墓葬,自然不能在东平陵城内,而应在附近选择佳壤,那么不远处王舍人庄的“舍人墓”,就很有可能与王遂或王诉家族有关,王舍人或许就是上述两个王家的成员。只是因为王莽的篡汉之举,历来没有善誉,后人也就不再借此标榜,遂渐渐不为人知了。

    岁月沧桑,舍人墓已经不复存在,王舍人究竟是谁也无法确证,唯一不变的,是村南的大王山依旧常青。“大王山”、“王舍人”、“舍人墓”共同组合在一起,穿越千年,所蕴含的历史谜题,至今令人遐想无限。

放大 缩小 默认
济南王舍人庄遗事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