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晚报数字版
站内搜索: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郭沫若50年前登泰山追忆
  • 2011年04月28日 作者:
  • 【PDF版】

    □韩尚义

    1961年5月11日郭沫若与陪同人员及部分游客在泰山极顶合影留念。

    坚持不坐山轿徒步登山

    那时泰安地区已被撤销,合并于济南市。原泰安地区变为济南市的郊区;泰山的隶属,也由地区下放给了泰安县。因之,郭沫若前来登泰山时,由泰安县全权负责接待,除了当时的副省长栗再温同志陪同外,县里只有几位秘书、主任、股长等(不含部分保卫人员)跟随服务。笔者与当年陪同郭沫若一行登泰山的泰安县委办公室秘书冯林稳、泰安县人委办公室秘书刘忠诚、泰山管理处主任杨文山、东御座迎宾堂主任杜凤家、泰安县公安局内保股股长刘安德等多有接触、交流或专访。为纪念郭老攀登泰山50周年,今特整理成文以作追忆和纪念。

    那是1961年5月8日上午,阳光明媚,清风送爽。泰山脚下的岱庙文物众多,出入随便,游人却只是三三两两,稀疏零落。此时,一辆面包中轿开进岱庙内的东御座门前。这里没有清场,没有戒严,一切如常。车内走下十几人,缓慢而有序地走进下榻的东御座迎宾堂。但没有人注意其中有国家领导人、鼎鼎大名的学术权威郭沫若,另有他的夫人于立群,还有从省里陪同前来的山东省副省长栗再温等。下午休息后,郭老等参观了岱庙。

    次日上午,微风习习,白云飘飘。泰山诸峰被笼罩在云雾缭绕之中。郭沫若一行乘车先去普照寺。在那里,参观了冯玉祥当年曾居住过的“菊林旧隐”。来时,房门关着,陪同人员冯林稳从外边绕过去,从后门进去把房门打开了。郭沫若见此情形,脱口而出:“前门关闭后门通,庭院植有大青松;一品大夫中间坐,惟有粗枝面朝东。”大家听了拍手叫好。泰山管理处主任杨文山对冯林稳说:“赶快记下来,这是郭老的即兴大作。”郭老笑笑说:“这是随便一诌,不要记,不算数。”从冯玉祥旧居出来,郭老来到犹如巨伞撑张的千年古树六朝松前,长时停留、观摩。原来他正在为生长茂盛、枝节苍劲的六朝松作诗:“六朝遗植尚憧憧,一品大夫应属公。吐出虬龙思后士,招来鸾凤诉苍穹。四山有石泉声绝,万里无云日照融。化作甘露均九域,千秋长愿颂年丰。”在诗里,他赋予这棵古松以鲜活的生命和更为深邃的文化内涵,令人赞叹!

    郭沫若一行走出普照寺,驱车驰向红门,开始登山。郭沫若时年已近70岁,怕他登山体力不支,早已准备好几架山轿子放在那里等候。

    副省长栗再温做郭老的工作说:“泰山盘道艰险,您和夫人坐

    山轿上山吧!”郭老没有正面回答,却问身边的杨文山:“你们都是坐山轿子上山吗?”杨答:“我们上山是工作,当然是徒步攀登了。”郭老转身对栗再温说:“今天我们上泰山也是工作,同样需要徒步攀登。徒步攀登,身心轻松,也是一种锻炼呀!”

    考证经石峪大字为北齐人所书

    攀登在蜿蜒崎岖、一步一景的登山盘道上,郭老兴奋不已。他不畏艰险、疲劳,说古论今,谈笑风生,很快走进经石峪。这里,在一片巨石上刻制着“金刚经文”,虽经千余年的风蚀雨剥,现仍存千余字,每字大50厘米,故称经石峪大字。作为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的郭老,看着这遍布巨石的大字,心情格外激动。他一会儿站着,又蹲下,一会儿起来,又蹲下,对大字的形状、笔划、书法、气势,进行了反复细微的考察研究。

    杨文山问郭老:“这些文字到底是什么年代写的?”他说:“依据世字少一划的情况,我曾判定为唐人之所书。有人提出,世字少一划出在唐代之前。现在看,北齐人所书的可能性较大,待我回京查查有关资料再作定论吧。”郭老回京不久,很快便寄来他书写的对经石峪大字考察认证的诗文:“经字大于斗,北齐人所书。千年风韵在,一亩石坪铺。阅历久愈久,摧残无代无。只今逢解放,庶不再模糊。”

    夜宿泰山山民家

    下午时分,朝阳洞的山民关荣友和他的妻子舒子镇及几个儿女欢天喜地地在登山盘道路口迎接郭沫若一行。关荣友先把郭老、于立群、栗再温等贵宾迎进北屋前厅上坐,冲茶待客。在品茶交谈中,郭老问关荣友:“你是从何处来到泰山的?今年有多大岁数?”关说:“我就出生在附近的一个山洞里,一辈子没离开过泰山,今年已经60岁了。”他又问关:“你的文化程度如何?”关直爽地说:“我只是在泰山上混穷,没上过学,粗认几个字,算个睁眼瞎吧。”郭老怅口气对在座的众人说:“泰山是古老文明的山,是座文化底蕴很丰厚的山。可这里的主人却没有文化,这都是社会不公平造成的。”当得知关荣友的长子关立志已进入泰安最高学府一中读书的时候,郭老欣喜地说:“好啊,儿子肯定要超过老子了!”郭老的话语,使关荣友感到无比温暖。他没想到,眼前的国家领导人、赫赫有名的大学者,竟如此平易近人、和蔼可亲。

    晚上,郭老和夫人于立群住

    在关家老两口住的北屋东内房,栗再温住北屋大厅西间。关荣友和老伴主动搬到西厢房去住。郭沫若作为一位国家领导人、世界知名人士,能住在登山沿途的普通山民家中,这应当说是古今奇事。

    一路登山一路诗

    5月10日清晨,天刚放亮,郭沫若一行便告别关荣友一家人,继续拾阶而上。到了对松山,霎时间云雾迷漫,云与雾,雾与松融合在一起,一会儿什么也看不见,一会儿又细雨蒙蒙,万松犹如飘落在大海之中。郭沫若触景生情,昂首朗诵起诗来:“人来看万松,雾至万松蒙。冠沐及时雨,襟披下岭风。拏云伸擘手,饮瀣溢心胸。蹬道千寻尽,碧霞铁瓦红。”听罢,大家都惊呆了,称赞郭老真不愧为大诗人,出口成章。栗再温当即对随从人员下令,赶快记下来。郭老说:“不必了,我已记于脑中,下山后再经斟酌,就可落于纸上。”

    郭老攀登在泰山“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的三个十八盘上,虽时有气喘吁吁,却悠闲自得,心胸格外开阔。他登上南天门,俯视直插云霄、危及千级的三个十八盘,诗文又脱口而出:“登道七千级,泰山不算高。只缘天下小,遂使仲尼骄。实事唯求是,登临岂悼劳。人功方竣极,绿化到山椒。”

    5月11日凌晨,天空仍白云缭绕,雾气升腾。夜宿岱顶的郭沫若、于立群、栗再温等一早即起床,匆忙赶到日观峰看日出。谁知等了许久,浓云仍聚积不散,天公不作美,观日出未遂。面对云海奇观,又激起郭老的诗兴:“夙兴观日出,星月在中天。飞雾岭头急,稠云海上旋。晨曦光晦若,东辟巍在然。摩抚碑无字,回思汉武帝。”胸怀四海的郭老,在诗里不仅抒发了观日出未能如愿的情怀,还对日观峰之下的泰山无字碑作出了定义。随即又作登泰山极顶诗一首:“麓下培楼视,登临时觉奇。危岩森壁垒,盘道上天梯。云雾移合时,雷霆指路迷。我来登极顶,果见众山低。”在这里,郭沫若谦逊地作了自我批评。说他在山下看泰山只不过是个小丘,登临岱顶才发现泰山景观如此高大奇伟,果然一览众山小。郭老一路登山一路诗,正可谓诗如泉涌,文采风流,为泰山这座古老的文化宝库增添了新时代的瑰丽墨宝,堪称绝奇。

    踏着彩云,郭沫若一行来到南天门,准备起步下山。此时栗再温再次做郭老的工作:“人常说上山容易,下山难。您与夫人还是坐山轿下山吧。您老来到山东,就归属地管理,由我说了算。”郭老半真半假地开玩笑说:“你这个省长一路上总爱发号施令,下达指示,可在五岳独尊的泰山上你的指令、属地管理不灵了,还是收回去吧。有志心诚,徒步安宁。走,下山!”说着,他带头踏上如天梯倒挂的紧十八盘。个头高大的郭老,虽说稍瘦一点,然身板却硬朗、笔直、精干,一派文人气质、大家风范。他缓慢而下,有说有笑,把一串串笑声留在了泰山盘道上……

    下山当晚,郭老不顾连续几天登山考察的劳累,在迎宾堂兴致勃勃挥毫泼墨。他先把登泰山途中所作的“诗六首”书写出来,又为其主要陪从人员一一题字留念。这天晚上,郭老还自己付费设宴招待陪同登山的工作人员。他向大家频频祝酒,并说,登山途中,有劳各位操心费力,周到服务,了却了我多年想登泰山的夙愿。5月12日上午9时许,郭沫若一行乘火车专列离泰返京。 

    郭沫若此次徒步攀登泰山,虽已过去整整50年,但泰山人民迄今仍记忆犹新。他经过亲身体验不仅对经石峪大字、无字碑进行了考察定义;更为重要的是对泰山文化作出了历史性的结论。他于1962年3月21日在《人民日报》发表关于对泰山的论述中写道:“东方主生,帝出乎震,于是泰山便威灵赫赫了。自秦汉以来,历代帝王封禅,也就是对泰山朝拜,比帝王都还要高一等,因而谁也不敢藐视泰山了。”“泰山应该说是中国文化史的一个局部缩影。”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郭沫若50年前登泰山追忆
文坛巨匠的登山路
p20
p19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