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晚报数字版
站内搜索:
放大 缩小 默认
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的创始人刘学宽:
跟三叉神经痛较劲近60年
  • 2011年05月06日 作者:
  • 【PDF版】

    刘学宽跟护士一起探索患者病情。

    夜查病房。

    文/本报记者 张建丽 曾现金 片/本报见习记者 李岩松 

    三叉神经痛是怎么一回事?没有患过此病的人,也许不会知道它的恐怖。说它可以把人活活疼死,并非言过其实。他,近60年矢志不渝,怀着一颗仁爱之心,用手中那把精准的医刀,为备受煎熬的三叉神经痛患者划开了一道道生命之门。他就是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的创始人———刘学宽。

    年老也要带好头做事必须先做人 

    如今,虽然已经退休了,但刘学宽还是坚持参加科室和危难病例讨论,每周一、周五提前参加例会。“年纪大了,不能倚老卖老。更要带好头!”刘学宽告诉记者,做事的前提必须是做人。

    有一位大夫已经是济南的名医,他曾经因穿刺做得不认真,受到过刘学宽的严厉批评。刘学宽已经忘记了这件事情,有次到济南,那位大夫还特意感谢他,称没有那次批评就没有今天的成绩。 

    由刘学宽培养和选拔的年轻医生已经成为科室的业务骨干和医院的中坚力量。目前,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科拥有博士后1人,博士2人,在读博士1人,硕士8人,硕导5人,是山东省医学科学院研究生培养基地、潍坊医学院硕士培养单位。1997年,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被山东省卫生厅评为首批省级特色专科。一个强大的神经外科已经崛起,而刘学宽依然那么谦逊,走着自己的医者仁心之路。 

    >>神经痛竟将人变疯,不能再听之任之了

    刘学宽今年刚刚过完80岁大寿,却依然活跃在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的门诊和病房。3日晚上,记者采访刘学宽时,他还正在参加神经外科的会议,神采奕奕,谈笑风生。

    聊起从医之路,刘学宽和蔼地笑着,娓娓道来:“这是一条漫长的道路……”他出身于医学世家,爷爷是位老中医,父亲也从事医药事业,从小耳濡目染,治病救人的愿望早早就在他的心中扎根。1954年,刘学宽从烟台莱州老家来到济宁,在如今的第一人民医院开始了自己的医生生涯。 

    刘学宽年幼时,老家曾经有一个人,经常用手揉搓、捶打脸颊,还发出吓人的哀嚎声。那种声音,在深夜里显得更毛骨悚然。没有人知道为什么,只说是个疯子。一般小孩子要是不听话了,大人们就拿那人做“挡箭牌”,小孩立马会乖乖的。“从医后再想想,他应该是得了三叉神经痛,疼痛难忍精神失常。可怜啊!”刘学宽说,这件事使他更加坚定了为患者解除痛苦的决心。

    还有一件事,深埋在刘学宽的心中,说出来十分伤感。那是他刚工作不久,医院里来了一位家住李营的孤寡老太太,说是脸很疼,想要住院。当时医院的条件非常艰苦,床位不够,也没地方可以住。老太太家不远,只好回去。老太太失望的表情,刘学宽牢牢记下。床位刚空出来,他就赶紧给老太太打电话,让她过来住院。“那时没有家庭电话,我翻出来她的地址,打到了她在的大队里。”刘学宽说,“你知道大队书记怎么回答的吗?”他叹了一口气:“大队书记说,那个老太太啊,她昨晚上脸疼得受不了,上吊自杀了……”因为病痛,竟然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太残酷了!一定要找到治疗的好办法。从那以后,刘学宽与神经痛病魔较上了劲,不断钻研学习,只求把它打倒。

    >>5回手术没治好的病,他手到病除

    刘学宽一直有个习惯,将每次手术的病号信息详细地记录在本子上,方便回访。他做手术的第一位患者是名嘉祥小伙子,开山时被石块砸伤头颅。小伙子已经昏迷,拍片显示,头内有很多碎骨和石碴,手术难度大。当时,他的家人几乎不抱希望了。刘学宽集中精神,手术进行了两个多小时。两天两夜后,小伙子清醒了,能说话了,第一句话就是:“谢谢您,大夫!” 

    虽然清醒了,但身体无法恢复,小伙子还缺了一块头骨。记者了解到,那个时期还没有可以替代的头骨材料。不能让小伙子就这样糊弄一辈子啊!刘学宽到处翻看医书,查其他地方的经验,想到了用小伙子自己的骨头补上。3个月以后,小伙子来到医院,刘学宽从他的胯骨上取下一小块,成功地补上了头骨的缺失,并且,不影响胯骨的正常生长。后来,小伙子还去了东北打工,干得不错。 

    起初医院的设备简陋,像手术刀等器械都是通用的,只有一把神经外手术专用的颅骨钻,做起手术并不方便。刘学宽琢磨了一番,决定自己制作神经外科专用的手术器械。他先是根据医书上脑压板和银夹的样子画出来样式图,然后,跑到银行里用自己的钱兑换来两块银元。他告诉记者,纯银有一定的消炎止血功效。带着图纸和银元,刘学宽来到果子巷的首饰店,要首饰店的人按照图纸将银元加工成两块脑压板和20个小银夹。 

    这两块自制的脑压板和20个小银夹,头一回使用是在一次垂体瘤切除手术中。“它们可立了大功!”刘学宽笑称。病人是邹城的一位中年妇女,越来越看不清东西,检查一看,在垂体上长了一个圣女果样大的瘤,压迫了视神经。当时病人很害怕,但刘学宽有把握,有了脑压板撑着头骨,银夹止血,他操作着手术器械,顺利地把瘤体切除。 

    “一名好大夫除了医术本身,还需要联想和灵感。”刘学宽颇有感触。他的“耳后小切口”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研究成果就是来源于灵机一动。记者了解到,以前治疗三叉神经痛开刀的刀口比较长,而且,由于神经密布,操作危险系数高。有一次,刘学宽看到耳鼻喉科的大夫治疗中耳炎,在患者耳根处切开小口,忽然想到将这种做法运用到三叉神经痛手术中。经过实践,事实证明他是对的,为患者减少了巨大的痛苦,这一成果还获得了全国同行专家的认可。 

    去年,刘学宽曾给一位天津的患者打电话回访,得知对方90多岁高龄刚去世,他很欣慰。因为,对方不是亡于三叉神经痛。刘学宽告诉记者,那是一位天津的老干部,因为三叉神经痛先后做了5次手术都没有根治,最后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来到济宁。在刘学宽这里,一下手到病除。对方感激得无法表达,回去以后写了很多赞美表扬的诗歌寄给刘学宽。

    >>援非3年,病人家属对他欢呼“最棒”

    1976年,刘学宽参加了支援坦桑尼亚的医疗队,一去就是3年。在国外,他精湛的医术为我们国家增光添彩,被那里的大使馆评为“先进工作者”,还获得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的表彰。 

    有个两岁的坦桑尼亚小孩,先天脑膨出,“那个膨出的部分,几乎和小孩子的脑袋一样大。”刘学宽说,这是他见过的年纪最小、膨出最严重的患者。当时孩子的父母带孩子到医院后,其他国家的大夫都摇着头,不敢救治。最后,刘学宽站了出来:“我来!”3个多小时后,刘学宽抱着孩子从手术室出来,孩子的头部恢复了正常,他们的家人泪流满面,一个劲地竖起大拇指,用当地语言欢呼:“中国大夫最棒!” 

    还有一段小猪的故事。刘学宽谈及此事,乐得哈哈大笑。在坦桑尼亚的一位年轻意大利女子忽然腹痛得厉害,刘学宽经手一按,断定有可能是阑尾问题,必须立即做手术。手术发现,竟是卵巢囊肿并盘在了阑尾上,刘学宽和同事一起对病变部分进行了切除。刚下手术台,女子的母亲就捋下手腕上的金表表示感谢,刘学宽说什么也不要。等他下班还没到住处,老远就听见猪叫。原来,是女子的母亲专门给他送来了一头小白猪,人也已经走了。 

    这可咋办呢?刘学宽挺发愁。先养着吧,可是小猪越长越大,吃得太多,“养不起了。”刘学宽只得向大使馆请示,大家决定把小猪杀掉,给大夫们开荤。小猪到处乱跑,各国医生围追堵截,最后用了麻醉针才让小猪安静下来,当时的情景热闹非凡。

放大 缩小 默认
跟三叉神经痛较劲近60年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