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吕增霞 刘红杰 郭波
20头怀孕待产的奶牛,被奶农含泪卖掉。这些奶牛是换了新主人,还是上了屠宰场?无人得知。这是“乳业新政”后,发生在东营一家奶牛场的一幕。
“乳业新政”后,本报一直关注处于乳制品产业链中最薄弱环节的奶农的处境。现在,奶农的状况好转了吗?
“近日有南方商贩来收购奶牛,有的奶农整栏整栏地卖(奶牛),一次卖五六十头的也有。”5月9日,东营北塔奶牛小区负责人赵志刚说。
记者采访了解到,东营一些奶农倒奶、卖牛,已经有一段时间了。4月10日下午,位于东营市北二路胜利街道办事处的奶牛场里,四五个人用绳子和鞭子将奶牛和小黄牛赶上运输车。
车上一头奶牛鼓着大大的肚子,就要生产了。“没有办法,它怀孕得不是时候,奶不好卖,它又吃很多的食料,只好卖掉。我买它时,它才三个月大,花了4500元。养了四年,它从一头小牛犊长成1200多斤的大牛,才卖了6000元钱。”奶农唐光来已经卖了20头怀孕待产的奶牛。
老唐说,他干这一行快20年了,养奶牛有特殊的情结。但是,东营本地的乳品厂都关门了,奶卖不出去,为节约成本只能卖牛。
过了两天,记者再次来到老唐的奶牛场,听到有两个栏内的奶牛不停地在叫。老唐说,这四十余头奶牛因为产奶多,只好饿着,少产少浪费。
“草料进价是0.145元/斤,自己加工后成本为0.17元/斤,而饲料进价2250元/吨。正常情况下,场里的奶牛每月要吃40吨混合料。现在不让牛产奶,每月最多喂5吨,即使这样一天也要赔2000元。”
奶牛场里的制冷罐已经停止运作了。老唐打开盖子,顿时飘出一阵恶臭,里面的牛奶已经长满了毛。“反正奶卖不出去,关了机器还省电。”
5月9日,老唐的儿子告诉记者,现在奶价比前几天涨了,但处境依然艰难,“不像4月份赔得那么多了,但没有大的变化。”
在这次乳业整顿中,全国一千多家乳企有四成被迫退出。截至4月下旬,我省86家乳制品企业中,有36家暂时或永久离开了这个行业。与这些乳企相关的奶农,不只是老唐。
广饶北塔奶牛小区是2002年投资200多万建立起来的,18栋牛舍,奶牛数量最多时近300头。但记者4月中旬采访时看到,有的场区已经没有了奶牛,里面要么种上菜,要么变成了养羊场,有的场区里的奶牛换成了黄牛。据介绍,整个奶牛小区只剩下100多头奶牛。
当了35年“牛经纪”的李炳月说,4月份奶农卖牛的情况比以前多,大概多10%。被卖掉的奶牛有的是不产奶或产奶少,有的是生病,也有小部分是奶农养不起的。
根据奶农提供的信息,奶牛大部分被卖到了青州和淄博。记者联系到青州的一名商贩赵四(化名),他在电话中表示,4月中上旬时,每天能收60到100头奶牛,而此前一天收四五十头。“也有怀孕的奶牛,不过这样的我没舍得杀,都找买家卖了。”
广饶县畜牧局和垦利县畜牧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散养的奶牛农户基本上很少了。东营市畜牧局生产科科长薄宏斌说,在东营,100头以上的奶牛场已经占奶牛存栏量的95%。
山东省畜牧协会奶业分会秘书长张志民表示,去年我省奶牛养殖行业生产鲜奶236万吨,但一家喂三五头奶牛的散户已经不多了,占了行业的10%不到。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0-2015年中国乳制品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显示,目前我国企业自建规模奶牛场比例仅为10%-15%,奶牛养殖小区和奶站约为25%,而散户养殖仍然高达60%以上。
策划人语
先有奶农,再有乳企,然后才有市场上品种繁多的乳制品。但是,这个理想的状态无法改变奶农在乳制品产业链中地位最低、抗风险能力最弱的处境。一场“乳业新政”,淘汰了一批中小乳企,却也让奶农、小牧场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卖牛的场景,又一次出现。
“乳业新政”的目的是让乳品的质量得到保证,但奶农的利益也不应忽视。作为利益链中最薄弱的环节,奶农的路在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