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晚报数字版
站内搜索: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烟台赴川志愿者杨秀振讲述入川经历———
他们要帮忙,都来找老兵
  • 2011年05月12日 作者:
  • 【PDF版】

    杨秀振在救灾现场。(照片由本人提供)

    本报记者:孔雨童

    5·12三周年纪念系列报道

    震动国人的5·12大地震,已经快过去三年了。在5·12三周年之际,我们寻访了当年曾经参与震后救灾和援建的烟台人,请他们讲述当年的那些事儿。今日,本报推出系列报道之四。

    5·12地震之后,当时刚刚从部队转业到烟台的杨秀振带着一大包药品和3万元钱赶赴四川。作为志愿者,他在灾区待了三个月,辗转映秀、绵竹、北川,救助了很多灾民。

    讲述人:烟台赴川志愿者杨秀振

    他们都叫我们“老兵”

    5·12地震的时候,我正在海军航空学院里上课,那时作为干部,我已经确定要转业到烟台了。有人给我发了一条短信说:地震了。其后几天,不断在电视里看到灾情的播报。我坐不住了,我是一个兵。18日,带着一大包食品和药品,揣着3万元钱,我跟几名山东的志愿者一起飞到了四川。下了车,我问当地的司机“哪里受灾最重”,他们说是“映秀”,于是我就去了映秀。

    让人印象最深的是在绵竹的武都小学。整栋楼都倒下来了,我们事后去看,全都是水泥块,竟然没有找到钢筋。而当地新中国成立前的房子全都没有倒。

    在映秀,我们几个老兵一起成立了“老兵突击队”,开始搜救、清理遗体。在四川,见到的最多的就是山东人,几乎每一个志愿者队伍里都有山东人的身影,当地老百姓都不认识我们,他们统一喊我们“老兵”。那时候,哪家要搬东西、抬人,甚至邻里纠纷都会找老兵。

    当时,我们几个志愿者代表四川红十字会志愿工作者一起捐献了一批价值15000元的药品和一批价值1000元的学习用品及书籍,我们还募捐了一辆价值9万7千元的医用救护车,捐献给了5·12老兵突击队战斗过的地方———绵竹九龙人民医院。

    搜救失事飞机

    5月31日,成都军区某陆航团执行救灾任务时,在汶川县映秀失事,此后几万人参与了搜救,我也在其中。

    映秀到处都是高山密林,飞机失事的地方,人迹罕至,很多地方几乎是绝壁,余震不断,塌方、泥石流随时发生。搜索到失事飞机的是专业的高山洞穴探险队员(他们也是志愿者),我们在深山密林和悬崖峭壁上艰难爬行,一米一米地推进。人很多,有时候就可以看见前面的队员,相隔两山之间,直线距离仅几百米,喊话清清楚楚,但要走到一起却需数小时,路上太难走了,以前根本就没有路。路途中有很多艰险的地段,有的泥浆深过膝盖,有的根本就不是路,更多的是地震下陷地段,稍有不慎就会坠落到万丈深渊;有时要穿过茂密的树林,多处浓密的竹林被穿出一条窄窄的通道。在上山的时候山石经常滚落下来,有很多人被砸伤。

    四川毒蛇很多,在山上经常可以看见蛇。有一个战士在前进的过程中被毒蛇咬伤手指,由于没有医生,也没有治疗毒蛇药品,只好用刀砍掉手指。上山很多人,有多少人受伤了,没有人统计。我很幸运,在爬山时,滚下来的石头只是擦伤了我的头部,伤口没有出多少血,但是一直疼痛。

    相隔万里的牵挂

    2009年,我再一次回到四川,去看望那些曾经一起战斗过的志愿者和帮助过的百姓。刚刚到了那里,就有很多家庭过来要请我们吃饭,他们还是叫我“老兵”。

    在灾区,认识了一个11岁的小女孩,叫梁馨宇。她很活泼开朗,但是经常会不开心。我们有时会给她做心理辅导,有时会让她做联络员去召集那些孩子过来,由各地来的志愿者带着她们做游戏。回到烟台后,馨宇还经常在网上问候我,我们现在像朋友一样。

    在四川三个月,永生难忘。我们回来的志愿者,有时会很久难以走出这段经历。但是做过的事就不会后悔。有时看着小馨宇那些开心的言语,我就有一些安慰:一切都过去了。

    “以我菲薄之力,拯救同宗同胞,共建华夏禹域!万涓成海,万尘聚山,以此制灾,何灾不摧!”这是我留在空间里的一句话。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买家和卖家都心忧价格
他们要帮忙,都来找老兵
本报爱心大篷车征集爱心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