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市福利院广场一角。本报记者刘慧娟 摄
本报记者 刘慧娟 通讯员 魏长霞 郭娇璐
编者按:
城市地标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它透露出城市的性格,折射出城市的历史,体现出城市的特色。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通天街、财源大街、百货大楼……这些泰安人心目中曾经响当当的地标性建筑大多已湮没在林立的高楼之中。它们或默默守望、甘于寂寞,或改头换面、新姿勃发。
无论如何,这些旧时的建筑都承载着泰安人无数美好的回忆,浸润着浓浓的“泰安味儿”。在这个热情似火的夏季里,记者带您重访泰安的老地标,回味其独特的泰安元素。
一口老井见证百年历史
11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东岳大街的泰安市社会福利院,一进门就步入一条郁郁葱葱的林荫道,干净的路面上刚刚洒过水,空气清新。在林荫道的西边是一架玲珑的小桥,流水亭榭,十分雅致。在西侧花园靠近门口的位置,有一口老井,井口已经用大理石砌起来。泰安市社会福利院工作人员介绍说,这口井是福利院的前身———阿尼色弗山东泰安孤贫院创始人美国传教士安临来先生开掘的。
正在福利院一棵芙蓉树下健身的80岁老人张炳南介绍,从他1946年进院以来,这口井就一直是全院生活和灌溉用水的主要来源。“那时老年公寓后面是一片很大的苹果园,院民们平时护理照顾,除了自己吃,还拿到集市上去卖。”张炳南比划着说。
泰安市福利院院长宁尚涛指着花园正中央一棵有碗口粗的芙蓉树说,这是前几年刚种上的,之前一棵芙蓉树就是张炳南老人亲手种的。树荫散开很大,存活了半个多世纪。张炳南说,这个小花园在半个世纪之前是卫生室,一排平房而已。由于没有树荫遮护,夏天时很热,于是他就在卫生室的窗外种了一棵小树,引来很多院民在树下劳作休息,非常热闹。
美籍传教士创办孤儿院
在福利院展览室内,一幅幅从黑白到彩色的照片演绎着这所有着近百年历史院落的变迁。
1916年,辛亥革命失败后,军阀割据,民不聊生。泰安城里有许多孤儿寡母沿街乞讨,盘道两旁,常有舍弃的婴儿。美国下层社会出身的基督教传教士勒里斯·姆·安格林(汉名安临来)和夫人安美丽目睹这一切后触景生情,生活的际遇和宗教信仰使他们更加同情底层苦难的民众。
安临来曾说:“我创办这所孤贫院,就是要去救助泰山脚下那些受苦受难的孤贫者,解除人们因疾病、穷困带来的痛苦,给饭吃,给衣穿,解救那些无家可归的人们。”
1916年秋,安临来辞退了厨师、侍者、汉语老师、车夫等9名为他服务的人员,收容了5名孤儿和2名寡妇,开始铺路修房、整理院舍、缝补浆洗、办起了“阿尼色弗山东泰安孤贫院”。
1933年,近代爱国将领冯玉祥先生隐居泰山后,曾多次到泰山孤贫院关心孤儿。冯玉祥每次从他住处普照寺到孤贫院,都是布衣布履、步行来往。到孤贫院同孤儿们有说有笑,有时还带上自己的孩子同孤儿们玩耍。当听说孤贫院无固定资源,收入不定生活常有困难时,冯玉祥曾一次捐赠大洋920元。逢年过节,还派部下送去米面肉菜。从1934年1月起,他又对10名孤儿每人每月定额资助5块大洋。故有“孤贫院里有冯玉祥的5对干儿女”之说。
冯玉祥同情爱怜孤儿,却不欣赏“阿尼色弗”这样的院名,建议改称“泰山教养院”,其用意是让那些受苦受难的孤儿在这里得到抚养和教育,将来成为社会有用之人。他还将进步书籍和他写的诗歌赠给孤儿们阅读,鼓励孩子们忧国忧民、立报国之志。
福利院九次易名
安临来夫妇创办的阿尼色弗山东泰安孤贫院,以半工半读方式教养。初建时仅有草房30余间、孤儿5名,为发展该院、扩大救助范围,弥补办院经费的不足,安临来夫妇组织被救助者兴办实业,并向国内外募集善款。至上世纪30年代中期,在冯玉祥将军建议下,更名为泰山教养院。泰山教养院办有学校、工厂、农副业,院民增至千余人,发展成集救济、教育、生产经营为一体,在社会上颇具声望的教会慈善机构。
该院在新中国建立前,历经战乱兵燹,时局动荡阶段,加之募捐艰难,办院经费匮乏,虽采取生产自救、自食其力之道,仍难以正常维持院民的基本生活。此后,在经费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仍继续购置房地,扩大院舍。新中国建立时,全院共有房舍224间,耕地、河滩地7.23公顷。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不断建设,泰安市社会福利院先后办起儿童康教中心、颐养护理中心和星光老年公寓,并于风光秀丽的泰山东麓专为智障人建立了麻塔分院。该院已发展成占地80余亩、楼房11幢、总建筑面积3.6万平方米、接纳能力上百人,为孤老残幼提供生活照料、医疗康复、教育娱乐、人文关怀、心理抚慰等全方位、高质量服务的综合性福利服务机构。
纵观泰安市社会福利院近百年的发展史,期间曾九易其名,从“阿尼色弗山东泰安孤贫院”到“泰山教养院”再到“泰安生产教养院”等,直至“泰安市社会福利院”,经历了由宗教慈善机构到人民社会福利事业两个迥然不同的历史阶段,期间也培养出不少人才,其中原济南军区烟威警备区司令员范天恩将军即为教养院孤儿。
多家慈善组织前来寻根
2011年5月9日,国际保护儿童之家美国总会暨台湾分会相关人员来到泰安市社会福利院寻根访问,就护理模式、管理方式等进行交流,这种互访方式,已经经历多次。2002年8月9日,美国KidsAliveInterna-tional的总裁赖亚斐访问泰安市社会福利院。作为泰安市社会福利院同出一脉的机构,台湾阿尼色弗国际儿童之家董事长吕立汉及执行长信建宏等,受美国国际保护儿童之家委托,多次到院访问,建立了友好关系。
泰安市社会福利院院长宁尚涛说,这种同宗同脉的关系可以追溯到上世纪。1928年,安临来回美国募捐期间,成立了阿尼色弗泰山孤贫院美国芝加哥办事处(后改名阿尼色弗之家),其任务一是推销孤儿们的针织、刺绣等产品,二是代行募捐。从那时起,办事处不时地汇款到泰山孤贫院。这个组织1983年由于财政问题,从芝加哥迁往印第安那州的瓦尔帕莱索,机构重新运转,名称改为现在的KidsAliveIn-ternational。几十年来,先后在香港、加拿大、英格兰等地设立了分支机构,在18个国家和地区办了几十处慈善机构。
在泰城熙熙攘攘的东岳大街上,有一家平凡而特殊的机构,这就是泰安市社会福利院(泰安市儿童福利院)。这座有着近百年历史的院落,经历了从民国时期孤贫院到新时代社会福利院的沿革,黑瓦白墙的背后记录了时代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