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晚报数字版
站内搜索:
放大 缩小 默认
千年鲁锦期盼“锦”绣前程
企业抱团发展,欲建行业联盟
  • 2011年05月23日 作者:
  • 【PDF版】

    图为中国鲁锦博物馆副馆长马爱梅在向记者演示织锦过程。

    本报见习记者 姚楠 摄

    本报记者 胡志英 本报见习记者 姚楠

    鲁锦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已是菏泽最有艺术价值和文化传承意义的特产。然而,鲁锦经过多年的发展,这门手艺却面临难以传承的局面。单靠博物馆,并不能留住鲁锦这门“活手艺”。很多有识之士开始从行业标准、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着手,让鲁锦传承并发展壮大。

    ◎传统“老土布”成菏泽名产

    鲁锦在菏泽有悠久的历史,也因为手艺繁复、图案精美而在国内外广受欢迎。据鄄城县文改办主任丁秋松介绍,目前菏泽共有大大小小50多家鲁锦生产厂家,部分厂家已将产品出口至英、法、美等国家。  鲁锦产自菏泽民间,开始是农民自产自用的一种布料。中国鲁锦博物馆馆长、鄄城县鲁锦工艺品公司董事长路维民回忆,1997年,第一批鲁锦拿到一宾馆商品部时,对方觉得布样太土,没想到前来旅游的外国人恰恰对丝绸包围中的“老土布”充满兴趣,仅一个星期就售罄。

    经过十几年的推广、发展,在菏泽,鲁锦逐渐形成精一坊、汉祥两大龙头品牌,也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发展思路。一种是推崇全手工织造,十几年来一直坚守原汁原味的文化阵地,产品坚持原始工艺。另一种思路则是在保护传统基础上加入其他时尚元素,将纯手工织造的鲁锦作为元素加入家纺产品,扩大鲁锦的应用范围。

    ◎愿学织锦的人越来越少

    鲁锦工艺企业大量涌现,遍地开花,但真正具有一定规模的却并不是很多,一般采用“公司+农户”的合作模式,产品的整体质量也参差不齐。

    东明县小井乡小井村村民任秋荣介绍,每年春节过后开始纺花织布,仅织布之前的准备工作,就需三四个月。在一家鲁锦的生产厂内中,记者见到几位妇女正在“经线”,只见地上整齐地摆放着“络子”,上面缠绕着厚厚的棉线,棉线从悬挂着的横杆上的吊孔中穿出,地上相距十几米远处钉着两排木桩,妇女们将线扯在手里,一来一回地将线排在地上的桩子上,她们笑称:“常言道忙得跟经线似的,说的就是我们这个活。”据介绍,仅经线一个步骤,织工来回走的路就有十几里路。

    鄄城县旧城镇杨屯村的刘爱玉是鲁锦织造技艺代表性传人,今年已经50岁。问起刘爱玉的收徒情况,她很无奈地表示,本地的年轻姑娘没有一个愿学鲁锦技艺的,都出去打工去了。采访中记者得到最多的信息是,现在会织布、愿学织布的人越来越少。鄄城县孙海村的孙海霞说,二三十岁的年轻人愿意学、愿意织的几乎没有。

    织工们表示,“一天累死累活的才二三十块钱,织得最快最好的一个月才一千块钱,出去打工一般都能达到两千左右!”织布收入低、劳动强度大、吸引力低,成为鲁锦这门手艺难以传承的主要原因。

    路维民说,近些年企业之间压价竞争现象比较严重,织工的加工费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

    ◎企业联手建行业标准

    在鲁锦的发展和延续中,产业运营和文化传承出现矛盾,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走出一条延续文化血脉的产业新路,是业内人士不断思索的问题。

    山东艺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主任、鲁锦艺术研究所所长王大海副教授认为,可以将鲁锦生产的领域扩展到室内装潢、家具、家装等领域,创造现代感与民族感相融合的艺术风格。

    同时,一些企业开始积极行动起来,山东汉祥家纺有限公司董事长许红光称,他们已经开始着手组织建立鲁锦协会、鲁锦研究所,还准备兴建一座鲁锦博物馆,聘请民间传统织锦专家和现代工艺美术设计师,请“土设计师”提供素材,让“洋设计师”进行梳理,采取土洋结合的方式,适应市场潮流。

    路维民则致力于鲁锦知识产权保护和鲁锦相关行业标准的申请。“鲁锦”商标及不正当竞争案入选2009年中国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十大案件,为鲁锦行业发展扫清了障碍。路维民称,前段时间由于打官司搁置下的行业标准申请,他现在想重新启动。

    虽然鲁锦织造技艺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业内人士都认为,鲁锦和普通文物不同,只靠博物馆留不住“活手艺”,鲁锦是靠人传承下来的,要想保持它的旺盛生命力,必须将这个家中的“金元宝”商品化、产业化。

    鲁锦千年历史

    据了解,鲁锦形成于元末明初,民间称“土布”或“手织布”,鄄城地处鲁西南黄河冲积平原,盛产棉花,本地妇女几乎人人擅长纺线织布。当时,织布能手受人尊敬,民谣中甚至有“插花描鱼不算巧,纺花织布做到老”的唱词,可见织锦在鲁西南地区的地位。

    织布在男耕女织的传统生活习惯中占据了半边天的位置,因织布活动产生的民谣、顺口溜、谚语等也不计其数。如为了方便记忆,妇女们在织布的过程中编出《棉花段》,详细描述了七十二道工序的做法,生动形象、琅琅上口。

    《齐鲁特色文化丛书·服饰》中还记载了妇女们织布时哼唱的小调:“天到午时忙,三更去机房,足踏脚镊子,双手穿梭忙。两边织的十样景,当中织的金凤凰,四角织的灵芝草,花花狸狸卧海棠。俺把包袱织完备,他扛着包袱下西乡。”

    记者在山东鄄城中国鲁锦博物馆内看到,“老朝廷”为黄、蓝相间的平纹格子布,根据《齐鲁特色文化丛书?服饰》记载,“老朝廷”是为了纪念周代邾国的一位明君———朱文公而设计的,布样中的深蓝格子、浅蓝格子表示外城长、内城长,中间的黄格子象征美满的愿望。

    鲁锦图案的名称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含义。“老朝廷”、“八个盘子八个碗,漫天的星星乱挤眼”、“手表风扇面棋花”、“风交雪”…… 成千上万的农村妇女用纯朴的情感、美好的心灵、绝妙的构想和独特技艺编织出一个个富有象征意义的色彩图案,并为这些抽象的几何图案赋予了各种令人叫绝的名字。

    记者了解到,在当时无论是民间还是朝廷,鲁锦都是非常普遍的布料。鲁锦有复杂的工艺程序和织造技艺。整个鲁锦制作需要经过搓线条、纺线、络线、染线、沌线、经线、闯杼、刷线、织布九道工序,细细分下来,共需大大小小七十二道工序,能用22种基本色线变幻出1990多种图案。

放大 缩小 默认
千年鲁锦期盼“锦”绣前程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